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栏目
优秀征文

【德润山能】家风永流传 家教润心田

作者: 鲁西煤矿 潘志强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5日   来源: 鲁西矿业有限公司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风,如同家族的灵魂香气,悠悠弥漫,贯穿岁月。家风,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内核,如同温暖的春风,吹拂着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在我的家族中,家风的传承是一种默默的力量,宛如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承载着家族的悠久历史与无上荣耀。从小我就耳濡目染着家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勤劳、善良。

我的家乡在一个不起眼的贫瘠的农村,爷爷、奶奶一生共育了十个子女,爷爷十五岁开始给地主扛活当长工,就是为了能吃上口饭,一九四四年秘密加入党的组织,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爷爷勇当党的地下联络员,组织筹粮、做军鞋、号召青年参军支前。到了解放后,爷爷组织农会,搞减租分田,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一天到晚没有闲的时候,带领全村群众春耕夏种,为村民尽心竭力,寓情于事大公无私,不计名利,四邻八乡深受群众赞誉,也练就了管理村务和家务的本事。奶奶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在那个困苦的年代,养育十个子女也是很罕见的,而且个个品质优秀,兄妹十人相互关照,体谅互让,团结相助,更是村人和十里八乡所羡慕的,传颂的。

父辈们听话又懂事,争强好胜有出息,村人们都说爷爷奶奶善于言传身教,育子有方;奶奶自身没文化,但她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特别注重子女们的教育,多念书,明事理,长本事,宁可生活艰苦些,也叫孩子们多读书,有知识,向前奔。也凸显了我们“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家风传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极度匮乏,在人们求吃奔穿为主的年代,奶奶常说:“孩子没文化,就是没有知识,就不懂大道理,干不出大事情,只能围着锅台转,生活在家庭事务中。”她却把孩子们都送入学校,宁可卖掉队里分的棉籽油和舍不得吃的鸡蛋,也要交学费保障父辈们有学上,父辈们都很争气,除了大姑没条件上学,其他都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大姑也是个有志气的人,在激情的“大跃进”时期,她报名参加了首都的十大建筑工程,后又申请支边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到了荒无人烟的北大荒,为国家担责效力。

在农村时每天早起,男孩们挑水扫院喂猪牛羊,女孩们抱柴烧火做饭,各有分工,都在忙家事,饭后上学的上学,干活的干活,各忙各的事。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穷的揭不开锅,饿的前胸贴后背,爷爷伙同村人去鲁南地区换地瓜干,像春天的榆钱、草根、树皮但凡能吃的物种就扒拉回来,奶奶总是看着父辈们先吃饭,自己吃点剩饭剩菜了事,要是来了讨饭的奶奶积善行德总是给人干粮和粥喝,听父辈们讲了这些往事,真的难以忘怀。爷爷奶奶含辛茹苦把父辈们养大成人,2008年二老去世。斯人远去,然而他们的音容笑貌时刻萦绕在心头,恩情永世难忘,留下的精神需要子孙去传承。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人行好事、莫问前程,母慈子孝、兄友弟恭是潘家儿女子孙的优良传统。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奶奶八十多岁时,已有些痴呆,但经常指着毛主席的像说:“我们一家多亏了毛主席,是毛主席共产党,我们全家才过上这样的生活。”正是沐浴春光里,感恩红旗下。

在奶奶的鼓励下,我的父亲去参军到6177部队,1986年到山东省鲁南监狱工作,父亲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每月工资几十块钱,一部分交给奶奶补贴大家庭,一部分勤俭持家,虽说不上富裕,最起码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我的母亲是个家庭主妇,有一手好的裁缝,小时候的衣装鞋帽,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缝补补过来的;历经风霜,艰苦备尝,当年全家农转非,分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家人都很高兴。如今步入新时代,当年的梦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实现,吃穿不愁,只有想不到的东西,没有买不到的东西。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这个大家庭一路走来,经受的酸甜苦辣历历在目,当前的回忆只是点滴。我认为我们这个大家庭总体上是幸运的、幸福的。

家风的传承,不仅仅是言传身教,更是一种精神的薪火相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成长,在这个家族中代代相传,成为家族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当今社会,家风的传承显得举足轻重,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与坚定,面对困难与诱惑时不迷失方向。家风也是我们家族的精神财富,是家人们成长的坚如磐石的基石,让我们传承良好的家风,让家族之魂在我们身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