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以来,鲁西煤矿聚焦安全发展、提质增效中心工作,坚持“保安全、抓生产、降成本、促和谐”,将安全生产与标准化建设深度融合,通过机制创新、对标整改、专项攻坚,推动矿井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的转型跨越
“安全是最大的效益,预防是最好的保障。我们打破传统监管模式,让安全监管提前嵌入作业全流程,从源头上规避风险。”该矿安全总监胡春雨表示。他们坚持“守正创新”管理理念,既统筹“安装、回撤、系统转换”等关键环节的安全部署,又从微观强化现场监管,严控“三违”行为,筑牢安全防线。
该矿创新推行的“安全监管嵌入作业计划”工作机制,成为安全管理的“先手棋”。该机制以“计划先行、监管同步”为核心,对照生产作业计划,逐个环节梳理安全风险点,逐项制定管控措施,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以前是作业中查安全,现在是作业前定安全,每个步骤该注意什么、该落实什么,提前就规划得明明白白,干活更踏实了。”综采工区班组长郑亚州深有感触。

(强化现场隐患排查)
该矿深化新版《煤矿安全规程》对标自查自改,通过召开专题推进会,对梳理出的60项问题逐项复盘,明确整改标准与时限。该矿还建立了“周常态通报、月专题推进”机制,实时跟踪整改进度,直至完成整改。“我们把规程对标作为质量标准化的核心内容,让每一项作业都有规可依、有标可循,从根本上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副总工程师王万里介绍。
专项攻坚:以精准施策破解生产关键难题
针对矿井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该矿聚焦标准化建设,开展多维度专项整治,以点带面夯实安全管控基础。四季度以来,先后组织“四项整治”、33下05工作面及单元支架完好情况专项检查,累计查改各类问题89条,推动现场作业环境持续优化。
采掘皮带运输是矿井生产的“大动脉”,也是安全管控的重点。该矿持续推进采掘皮带专项整治,四季度先后召开2次现场办公会,排查整改问题107条,重新修订《鲁西煤矿带式输送机管理办法》,细化设计、安装、验收等全流程管控措施,明确了各部门职责边界。“现在皮带运行更平稳了,不仅减少了故障停机时间,安全系数也大幅提升,为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机运工区副区长郭运亮表示。
在辅助运输环节,他们针对工作面安装回撤等关键,对三采区轨道下山斜巷提升、大巷轨道运输等环节进行跟班写实,精准分析“卡脖子”因素,制定优化措施,既提升了运输效率,又保障了运输安全。供电安全方面,组织外线清障验收、供电线路全面排查,配合完成线路改造,完善井上下电力监控系统,严格落实单回路供电安全措施,确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

(对设备进行全面排查)
设备管理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他们对全矿设备类资产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待报废设备95台(套)、闲置设备30台(套),及时上报审批处置,盘活资产资源。四季度完成EBZ-260掘进机、采煤机滚筒等设备外委维修,推进刮板输送机维修项目招标,组织主井提升机、主通风机等设备检测22台次,确保设备以最佳状态投入运行。“设备完好是质量标准化的硬指标,我们通过精细化管理,让每一台设备都‘健康上岗’,从硬件上筑牢安全防线。”副矿长刘刚表示。
全员聚力:用责任担当守护矿井安全底线
安全与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全矿上下的协同发力。该矿针对四季度6个方面50项措施,层层压实安全责任,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浓厚氛围。

(开展安全大课堂)
“我们把标准化建设要求融入日常培训,让每位员工都清楚岗位安全标准和操作规范,从思想上绷紧安全弦。”安培教师曾宪社介绍。他们通过班前会宣讲、现场实操培训、案例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推动规范作业成为自觉行动。在现场作业中,管理人员跟班值守,安全监察员全程监督,严查“三违”行为,防止“零打碎敲”事件发生,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地见效。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机制、强化措施、补齐短板,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鲁西煤矿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庆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