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过日子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分钱的精打细算,每一项资源的高效利用。面对严峻复杂的市场形势,新巨龙公司树牢“大经营”意识,激活全员当家作主的内生动力,算好成本账、效益账,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人人都是“当家人”
“以前觉得经营就是运营管理部的事,政策、预算总觉得离咱们一线工人远得很。现在不一样了,每个人心头都得有本‘明白账’,就像搭积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块和位置,缺了谁都不行。”新巨龙公司建立起“专业+单位+班组”闭环管理链条,让“大经营”意识扎根每个岗位。
“我们精准研读上级文件精神,将政策作为经营‘指南针’,紧盯考核重点,吃透政策把红利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效益。”运营管理部部长郭耀华讲道。在预算管理上,他们用好科学预算这一“紧箍咒”,各单位严格执行月度材料预算制度,运营管理部强化预算准确率考核,对落实不到位的严肃追责,从源头上杜绝计划外支出和非生产投入。

(研读上级文件)
“现在是‘收入-支出=工资’的日清日结模式,从只管埋头干活,到现在既要干好活,还得看好路、算好账。”生产服务中心李师傅深有感触。现在各班组通过薪酬分配改革筑牢经营导向,建立“收入-支出=工资”的日清日结模式,将工资总额与安全、质量、成本等指标挂钩,把可量化工作转化为结算单价,不可量化工作实行岗位货币化,让员工清晰地看到收入与价值创造的直接关联,推动从领工资到挣工资、从生产者到当家人的思维转变。
省钱也是“技术活”
成本管控是“生命线”也是“技术活”。他们深刻认识到浪费是经营的天敌,管控是降本的关键。针对现场浪费、过程管控缺失、成本意识淡薄等“病灶”,他们以标准化为“药方”,将精益管控注入生产经营全过程。
他们坚持“先利库、再调剂、后采购”的原则,管好物资“钱袋子”,通过摸清“家底”,每月对库龄超过6个月的物资开展“体检式”动态分析,对形成闲置的严肃追究责任。同时,严格规范交旧领新和废旧物资处置流程,让每一件“沉睡”的闲置资产都有机会“苏醒”并发挥价值。

(井下物资维护保养)
井下现场是成本管控的“前沿阵地”。他们制定《井下物资存放与回收标准》,从大型设备到小型配件都明确了“专属位置”和回收要求,杜绝材料配件“流浪”、无效能耗“跑冒滴漏”等现象。针对设备非正常损坏这一问题,公司将管理重点转向过程精心呵护,通过精细化维护保养,降低大型设备异常损耗,真正实现“以管代修、以护减耗”。
区队作为成本管控的“神经末梢”,责任落实至关重要。他们要求区队每月撰写“体检报告”式的经营分析报告,清晰掌握计划费用、实际消耗及超支原因。“作为第一责任人,既要守住不超支的‘红线’,又要确保计划内资源高效利用。”采煤一区区长王延辉这样说道,“我们要让‘省下的就是赚来的’理念,转化为区队每个人的具体行动。”
考核“指挥棒”这样舞
围绕进尺、成本管控、等关键“坐标”,新巨龙公司明确了经营方向——在进尺提升和成本管控上“深挖潜、广开源”,持续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
“我们必须算清‘一次性高标准完成’与‘长期低水平应付’之间的巨大成本账和安全效益账,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纪永虎在近期召开的经济运行分析会上强调。他们系统强化基础管理,推动标准执行“不走样、不变形”,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力促减少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无效劳动与重复返工,实现各环节的精益化运作。

(高标准施工)
坚持精益管控、挖潜降本,他们持续完善精益大项目、速赢改善项目、岗位微改善三级改善机制,不断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层层压实责任、全程跟踪推进,力争在第四季度完成精益大项目13项、区队速赢改善项目51项、岗位微改善306项,预计总创效可达1.9亿元,让每一个改善点都真正成为驱动利润持续增长的“发动机”。
如今,在新巨龙公司,经营意识已融入各项工作的“毛细血管”,“当家作主”已成为全员行动自觉,精益经营正贯穿发展全过程。他们把每一份资源的高效利用、每一项成本的精准管控,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