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认知中,矿井支护产品生产车间常被视为高耗能的成本中心,然而在盟鲁公司支护产品加工车间,一系列管理创新与技术改进正将这里打造为“效益增长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成本“护城河”。
小胶粘合大难题:创新修复省下近万成本
编网机是支护产生产流程中的关键设备,其送网滚筒的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编网成型质量和生产效率。近期,支护产品事业部送网滚筒磨损严重的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导致编网成型质量不达标需要频繁进行整形处理,还需要岗位工不断调整设备,严重制约了生产节奏。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该公司生产技术部和事业部组织技术骨干成立攻关小组,经过细致分析和多次试验,创造性地提出采用中性硅酮结构胶修复破损部位的方案。这种结构胶具有优异的粘接性能和耐磨损特性,能够有效恢复滚筒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现场技术诊断)
“这一创新修复方法的成本仅为新配件采购价的十分之一,但效果却出乎意料地好。”支护产品事业部经理吴兆庆在介绍这一创新方案时表示。经过修复的3个送网滚筒已重新投入生产,运行稳定,编网质量显著提升。
经核算,若按原计划向厂家采购新滚筒,3个滚筒需投入7800元。而采用结构胶修复,材料成本几乎可忽略不计,实现了以小投入解决大问题的目标。
精准管控见真章:钻头消耗月降34%
在细牙锚杆钻孔作业中,合金钻头的消耗一直是个不容忽视的成本问题。此前,由于岗位工材料节省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管控机制,每月平均领用合金钻头高达205支,导致辅料成本居高不下。
该公司通过深入生产一线调研,依据生产计划精准测定了钻头消耗定额,并建立了严格的以旧换新制度。现在,每班有专人负责按定额标准发放对应数量的钻头,并进一步细化材料领用台账,确保每一支钻头的去向都可追溯。

(材料以旧换新)
同时,加强培训与监督,通过定期开展节约意识教育、设立节约标兵评选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岗位工的节约意识。这些措施的实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优化后,班组月度领用合金钻头数量降至135支,降幅达34%。
“按每支合金钻头36.87元计算,每月可节省材料费用2500余元。”运营管理部仓储负责人王艺蓉算了一笔明细账:“这不仅是成本的降低,更是管理精细化的体现。”
工装改造提效率:换模时间压缩80%
锚盘自动化生产线的模具更换环节,一直是影响生产效率的瓶颈。传统行车吊运方式操作流程繁复,需要多次起吊、对位,单次换模耗时长达2.5小时,且需要2人协作完成,既影响生产效率,又增加了操作风险与设备损耗。
针对这一痛点,该公司技术团队结合现场实际,自主研发了一套模具更换工装。该工装采用型钢框架搭配滚珠组件,通过降低推运摩擦力,实现了人力换模,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
“新工装的应用,使换模时间从原来的2.5小时缩短至0.5小时,换模人员也从2人减少至1人。”锚盘生产班班长于从星在介绍这一创新工装时兴奋地表示。
据统计,锚盘生产线月度平均模具更换频次为11次,改造后每月可节省人工费1800余元。更重要的是,换模效率的大幅提升,为生产计划的灵活调整和订单的快速响应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动化锚盘生产线)
管理创新与文化引领双轮驱动
这些技术改进的背后,是该公司推行的一系列管理创新和文化引领。比如在设备维护方面,通过办理立项招标手续、鼓励小改小革等方法,对车间内在用设备进行系统性改造维护,有效降低了设备故障率,提高了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节支降耗不是一时一地的运动,而是一种需要融入日常工作的常态。”该公司副总经济师、运营管理部部长于洪江说。该公司推动建立车间成本节约的长效机制,包括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设立创新改进奖励基金、开展跨班组经验交流等活动,使节约意识深入人心。
在公司的积极引领下,车间员工们从最初的“被动执行”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改进建议。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数据上的成本降低,更形成了人人关心成本、人人参与节约的良好氛围。
小流汇成江海,细壤堆积山岳。盟鲁公司的实践生动表明,只要用心挖掘,节支降耗的潜力无处不在;只要齐心协力,降本增效的目标必定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