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基层声音

梁家煤矿:让降本增效落地生“金”

作者: 刘立利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04日

今年以来,梁家煤矿紧紧围绕“降成本、提效益”的目标方向,将节支降耗、修旧利废作为精益管理的重要抓手,推动全部门、全员、全流程参与,多点发力、纵深推进,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我们从细微处入手,坚持在‘降’字上想办法,在‘修’字上求实效,建立了‘分类检修、按需复用’的工作机制,并设置‘一本账’,让员工对节约、浪费做到‘心中有数’。”综合业务中心(后勤)主任刁训龙介绍。所有更换下来的灯具、阀门、线路板等零部件全部统一登记、集中管理,由专人负责拆解、检测与修复。截至目前,该维修班累计修复故障开关130余个、灯具22个、电机设备5台、水管配件50余件,直接节约采购成本超万元。而这仅仅是该矿全面推进节支降耗全员行的一个缩影。

小革新让节支降耗“掷地有声”

(大力开展小改小革)

“此次改造最显著的成效,就是应急处理能力大幅提升。过去处理一次管道故障平均需要3个小时,现在半小时内就能完成,效率提升了70%。”在该矿粉煤灰输料管路改造现场,充填站主任邹玉龙指着改造后的设备介绍道。今年以来,该矿持续鼓励全员创新,在小改小革中“掘金淘宝”,让一项项“小革新”结出降本增效的“金豆子”。

为解决粉料输送系统管路维修耗时长、成本高的难题,充填站对原有20米的筒仓输料管路动起了“手术”,将其分解为多个“标准单元”,实现局部磨损的快速更换,同时对废旧管卡进行打磨、喷漆、紧固后“重新上岗”,并备足备用件。此举不仅根治了原有焊接结构应力集中的“痼疾”,更使部件使用寿命延长了2.3倍,单次维修成本也从近千元降至近乎为零,每年可直接节约费用近万元。

(扩大自主维修范围)

面对设备维修的技术壁垒,机修厂主动放弃外委维修模式,组建专项技术攻关团队,成功掌握了截割电机、一运驱动、行走马达等关键部件的自主拆解、诊断与修复技术,直接节省外委费用65万元。掘进三区利用废旧钢板自主加工锚杆架、制作锚盘定位存放盒,并创新设计出气动锚杆钻机专用吊挂装置,在提升现场标准化水平的同时,显著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仅钻机吊挂架一项,每年可节约更换费用3000余元。充填站则以“防护升级”与“旧物新生”为主线,为筒仓顶除尘电机加装定制防护罩,对废旧小门进行功能性改造,有效降低了设备故障率与卷帘门损耗……这些源自一线、服务于一线的“小举措”正逐渐汇聚起节支降耗“大能量”。

让节支降耗在生产一线“大有可为”

(强化现场管控)

“我们从计划、使用到回收,每个环节都有标准、有监督,成本控制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手中有招。”掘进一区区长任宝全的一番话,点出了该区通过全流程精益管控拧紧节支降耗“阀门”的关键。

为将节支降耗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该矿将“节支降耗”主战场下沉至区队班组,构建起“矿级统筹、区队主攻、班组发力、岗位创效”四级联动机制,把分散在各环节的“节支举措”凝聚成降本增效的“拳头合力”。作为矿井掘进与成本管控的“主阵地”,掘进一区将成本控制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构建起覆盖“计划—领用—使用—回收—核算”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在计划端,严审月度材料需求,从源头杜绝非必要支出;在流转端,建立“谁领用、谁负责”的台账机制,确保材料去向清晰、使用高效;在回收端,严格执行“交旧领新”,定期分析消耗数据,实现动态精准管控,让每一份材料创造最大价值。其中,自主修复掘进机升降油缸、风煤钻等关键设备,节约成本1万元;员工提出的“选用高强度螺栓更换履带旧螺栓”“加工风筒滑道”等创新建议落地后,每月可节约维修成本6000元,工效提升达70%,推动了管控与创新的良性循环。

(一线职工化身“创效达人”)

掘进二区在施工工艺上提出改进方案,创新实施综掘机“原地掉头”施工工艺,实现了不拆解条件下的90°原地转向,不仅将作业时间从原来的6个小班压缩至1个小班,更使人员投入大幅减少,年均可节约人工成本近1.6万元,单次设备闲置时间缩短12.5小时以上,让增效成果落地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