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屯煤矿井下,绿色信号灯亮起,无轨胶轮车平稳驶过,轻风随之拂动。测速屏上显示的“时速16公里”绿色数字清晰可见,一套井然有序的“交通网”正高效运转。
(行驶中的无轨胶轮车)
“现在上下班就像地铁直达,再也不用‘11路’啦!”
在准备工区工作10多年的职工张亮,最近真切体验到了“轻松通勤”的便捷。“从辅运乘人点到工作地点5000多米的距离,如今乘坐无轨胶轮车只要二十分钟,下车走几步就能到岗,一路平稳又安心!”
这一变化得益于该矿推行实施的“人、物分区运输”系统改造工程。“运输系统的升级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关乎职工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民生工程。”该矿党委书记、矿长王中山表示。
过去,井下通勤是许多职工每天必须面对的“体力关”。“以前先要乘坐架空乘人装置颠簸一个多小时,下来还得步行近千米,经常还没开始干活,就已经一身大汗。”张亮回忆道。
据了解,该矿原有的辅助运输系统采用“胶轮车+架空乘人装置”的混合运行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高效运输的需求。随着该矿智能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解决运输“堵点”问题成为矿井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
(井下版“交通信号灯”)
2025年初,该矿聚焦“一路畅通”目标,启动“人、物分区运输”系统优化工程,对井下运输系统进行全面改造。经过多轮论证与实地调研,最终确定将-808辅助进风巷架空乘人装置机头调整至七中以里,并专门施工了一条68.3米长的无轨胶轮车专用绕道,实现了胶轮车与轨道运输的物理分离,从硬件基础上拧紧了“安全阀”,从根源上解决了交叉干扰问题。
“改造后,无轨胶轮车能够将职工直接送达各工作面联络巷口,每人单程可少走约1000米,节省时间15分钟左右。”该矿党委委员、副矿长季现亮介绍。
在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成本也显著下降。据统计,通过实施辅助运输优化工程,该矿在运输效率提升30%的基础上,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真正做到了“减人提效、节能降耗”的双赢。
无轨胶轮车安全、顺畅运行的背后,是“硬件升级”和“管理加码”的双重保障。
(有序乘车)
在辅运乘人点,安监员李兵正在有序引导职工乘车,并反复提醒“工具材料严禁上车”。他指着巷道的红绿灯管控装置解释道:“这就是我们井下版的‘交通信号灯’,我们已制定了严格的运行规则,车辆时速不超过18公里,遇行人时在30米前停车,岔路口则一律鸣笛减速,如今抢行现象已彻底消除。”
如果说红绿灯是“看得见的交规”,那么智能调度系统就是“看不见的安全阀”。在该矿调度室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构筑起另一道“安全防线”。屏幕上,代表无轨胶轮车的光点沿既定线路有序移动,人员搭乘数量、车辆位置、驾驶状态等数据实时更新。
(调度室大厅)
“虽然还没推行自动驾驶,但这套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非常成熟有效。”该矿信息化办公室负责人刘小源一边操作监控大屏一边介绍:“配合井下全覆盖的高清摄像头和红绿灯智能调度,确保了运输秩序的本质安全。
目前,无轨胶轮车已在北翼轨道大巷、二采区、七中车场等区域实现“定时、定点、定线”闭环运行,通过实行封闭管理、限速行驶等举措,进一步织密了安全运输网,为职工群众铺就了一条安全、舒适、高效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