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李楼煤业矿区,郁郁葱葱的喷泉广场上“安全生产”四个金色立体大字格外醒目,再向北是一座五层的办公大楼。王永劳模创新工作室,就在这座大楼第三层最东头的房间,也正因为门牌号是301,大伙便给起了个响亮且倍有科技感的名字——“301研究所”。
“301研究所”共分为南北两块,北面是学习交流室,配有电脑、投影仪、会议桌,学习室的东墙上展示着各种成果证书,西墙上挂着一张矿井图纸;南面则是冲击地压监测中心,18块电子屏布满整个东墙,中间的监控监测台上有6台电脑24小时不间断运行,西墙上贴着大大小小的图纸,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了各类数据。
(李楼煤业冲击地压监控中心)
42平方米的工作室,10个人的团队,自创建以来,他们共完成发明专利3项,科技成果27项,有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2项获得全国煤炭支护技术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得山东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分别获得烟台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和优秀奖,1项获得山东能源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在冲击地压灾害监测、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技术经验,为矿井防冲安全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防冲安全更是重中之重。王永是李楼煤业副总工程师,也是“301研究所”的“掌门人”。防冲安全成为他和他的团队奋斗和追求的最高目标。
(王永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
王永和他的团队聚焦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主责主业,锚定“有震无灾、有冲无险”目标,牢固树立“冲击地压灾害可防、可控、可治”理念,坚持“区域先行、局部跟进、分区管理、分类防治”的冲击地压防治原则,不断完善矿井“369”冲击地压防治体系,实行源头防范、分级设防、监测预警、智能开采,为矿井安全、高效、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防冲关键在防,重点在治,矿井采掘重点工程在哪,我们团队的阵地就在哪。”王永说。在今年矿井1306工作面安装、1301工作面回撤“一安一撤”重点工程中,他带领团队超前着手、认真优化卸压施工方案,用心开展工作面安撤期间冲击地防治技术研究。为收集第一手数据,他们24小时轮班盯靠在安撤施工现场,通过采取上图管理、动态分析,不断摸索现场应力变化规律,合理调整卸压施工参数,保证了矿井生产接续安全平稳,也为工作面安撤期间防冲安全管理积累了经验。
(防冲创新工艺现场展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他们积极探索应用冲击地压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冲击地压多参量综合监测预警平台、防冲卸压施工孔深AI智能监管、全自动智能卸压钻机等先进技术装备在矿井落户,并取得了就较好的现场应用效果。
“301研究所”不仅是矿井防冲技术成果的“孵化器”,也是防冲技术人才成长的平台。“我们团队平均年龄35岁,本科生有7人,其中车业广、刘华清、盛春芝3名90后大学生也是我们团队最年轻的‘潜力股’。”王永介绍说。
(王永为新入职大学生讲解防冲知识)
在人才培养上,他们采取“老带新、一对一”多种培养模式相结合,以项目育人才、以人才促项目。近年来,团队中有4人取得了工程师专业技术职称,4人取得了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职称,1人担任了公司副总经理职务,1人走上了副总工程师职位,1人被提拔为副科级管理干部。
与此同时,他们结合工作实际,科学编制年度防冲培训计划,每年组织1次全员防冲专题培训,每季度邀请全国知名防冲专家、防冲装备厂家技术专家、合作单位防冲专家等开展专题讲座。“从公司领导到采掘一线工人,我们每个人都要参加防冲培训,每年约培训2000余人次,进一步增强了全员防冲意识,提高了矿井防冲整体水平。”王永介绍。
(团队开展防冲技术学习交流)
“在刚刚闭幕的山东能源集团职工创新创效竞赛表彰大会暨首届工匠论坛上,我们团队被评为山东能源劳模创新工作室。站在新起点,锚定新任务,我们将把握机遇、奋楫扬帆,聚智聚力、再创佳绩,持续深化防冲技术研究,让更多好用、实用、管用的创新成果应用到现场,持续提升矿井防冲治理水平,实现矿井长治久安,助力企业实现安全高质量发展。”王永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