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栏目
优秀征文

【德润山能】一张奖状话传承

作者: 会宝岭铁矿 秦春娜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5日   来源: 鲁西矿业有限公司

  “全省丙级先进掘进队?姥爷,姥爷,什么是掘进队呀?姥爷,姥爷,这是您的大奖状嘛?”读一年级的儿子站在老姥爷家的堂屋里,昂着头看着墙上相框里的大奖状,一字一字认真地读着,好奇地问着。

“扬扬,这是你老姥爷争得奖状。过来,姥爷给你讲讲老姥爷掘进队的故事。”我爸抱着儿子,坐在奖状下面,讲起我爷爷掘进队的故事。

创新掘进,荣获奖状

那是1979年,我的爷爷,也就是我儿子的老姥爷,是全村第一个吃“国库粮”的人。爷爷工作的单位是临沂矿务局莒县煤矿竹园井。上世纪80年代的竹园井用的还是木支护,安全系数低,煤炭产量少。

作为竹园井掘进队党支部书记的爷爷,经常通宵达旦地研究采煤工艺、设计图纸、规划生产接续,通过书籍、报纸等学习先进技术经验,克服技术程度低的弱点,攻关克难,加班加点,钻研技术,精益求精。因地制宜研制出一条高效放炮采煤法,由整齐划一的炮眼安放转变成插空排放,呈v字形罗列,在保证放炮效果不变的前提下,节省了炸药使用量,降低了成本。放炮崩落下来的煤炭,除少量落入皮带输送机外,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依靠人工铲装。为了减轻装煤工作的劳动量,爷爷组织班组自发研制了溜煤槽,煤炭借助重力实现自溜运输到指定位置,矿工在指定位置向矿车铲装煤炭,远离了放炮点,增强了安全性能,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产量。

爷爷每天跟班十五六个小时,别人休息时,他却亲自上阵;打眼放炮时,他精心养护、维修扒装机。那时正常一个掘进队每班能完成2次放炮,仅能掘进2.4米,而爷爷的掘进队却能达到每班3次放炮,实现掘进3.2米。

1981年全国煤矿争先赶拼,莒县煤矿掘进总进尺5810米,其中竹园井就达3100米。在1981年上半年省级“纲要”等级掘进队评选中,爷爷带领的掘进队因产量高、安全系数高、成本低,获得山东省“全省丙级先进掘进队”的荣誉。爷爷退休后,这张奖状像传家宝一样,一直挂在老家堂屋的墙上。爷爷常说:掘进队不仅仅掘进的是煤巷,掘进的还是技术、是规划,学习如此,工作亦如此。这是我们家的第一代山能人。爷爷的这句话和这张奖状一样,一直激励着我们家一代代成长。

耳濡目染,代代相传

1978年,在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在爷爷的教育和鼓励下,爸爸叔叔兄弟3人同时参加了高考,并同时成功考上了学。毕业后,爸爸来到莒县煤矿当了一名机电维修工,二叔去了临沂矿务局草埠煤矿当了一名矿山医生,三叔回家乡当了一名人民教师。再后来,二姑接了爷爷的班,小叔也上了技校,先后分到临沂矿务局总厂,这是我们家的第二代山能人。

1995年,莒县煤矿因资源枯竭破产,爸爸到山东能源技师学院当了一名教师,这一干就是一辈子。2003年,技师学院大批扩招,有经验、有技术的班主任成了紧缺资源,爸爸毛遂自荐:“我是个老党员,已经当了10年班主任,我可以多带两个班!”

那年是爸爸最为忙碌的一年,他同时担任4个班的班主任,日常7节正课,他要上6节,早修、晚修更是节节课都盯在教室。学校的熄灯号吹响了,他的身影却在教学楼依稀可见,他从未在我们面前说过一个累字。我常戏称他是“铁人爸爸”,学生们则称爸爸是“铁人班主任”,也因此爸爸每年都会被评为先进教师荣誉称号,虽然奖状不再挂墙上,妈妈总会把爸爸的奖状很郑重地交给我认真地看一看,鼓励我向爸爸学习。

2010年大学毕业,原山东能源临矿集团以母亲般温暖的胸怀接纳了我,我被分配到株柏煤矿,成为第三代山能人。2023年,株柏煤矿因资源枯竭破产,我有幸被安置到山东能源鲁西矿业会宝岭铁矿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进入全新的工作环境,我时常记起爷爷的话:掘进队不仅仅掘进的是煤巷,掘进的还是技术、是规划,学习如此,工作亦如此。爷爷掘进队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教育着我,激励着我。作为一名铁矿的新职工,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融入集体,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与铁矿共奋进,用青春激情拼搏工作,这是我对铁矿许下的誓言。

在会宝岭铁矿,我感受到以创新作帆的力量,以奋斗为楫的拼搏,以青春为风的冲劲。我积极工作参与到公司发展中,通过不断研究会宝岭铁矿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独立编制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党课《以梦为马激扬青春 不负盛世奋战韶华》,在公司政工党支部、机运工区党支部和党课沙龙讲堂上与大家分享,此党课获得2024年度全国煤炭行业第四届微党课比赛二等奖。

这一次,我拿着我的奖状给我的儿子看,告诉他,他的老姥爷、姥爷、妈妈,都是山能人,都在践行“掘进队精神”,通过不断“掘进”工作中的硬骨头、难题目,不断努力学习与创新,不断挖掘自己在工作的潜力,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才会获得认可和荣誉。

儿子和爷爷素未谋面,但是,在儿子昂首瞻仰爷爷掘进队奖状的那一刻,似乎他们在进行一次亲密的对话,是血脉的交流,是荣誉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