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矿
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灰蒙蒙的冬天,父亲从部队回到地方,分配到矿上从事掘进工作,由此平凡世界中的一家两代人的煤矿生涯徐徐展开。
小时候,父亲是我们的偶像,高大,英俊,没事就骑在他的脖子上,仰望高高的天空,在无忧无虑当中感到父亲就是一把大伞,撑起了整个天空。
再大一些,哥哥上小学了,父亲仍然是我们的偶像,因为在老家农村每年过年的时候,父亲总会给我们买上许多好吃的,好玩的,我们的新衣服总比别的小朋友样式新,我们的玩具总是让别的小朋友流口水说,“我要是有个当工人的爸爸多好”。
后来随着我们兄弟俩长大了一些,提到父亲是工人的时候,我发现哥哥却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表情,后来终于知道父亲部队回到地方之后,原来是去了当时临沂矿务局的前身竹园煤矿,一个被乡亲们称为“最危险的活”的煤矿做工人,一个抹得黢黑,随时有危险的活,我们的学费,我们的新衣都是父亲辛苦工作换来的,我和哥哥心里把伤痛埋在心里,暗暗敲定:将来一定要让父亲过上好日子,把父亲吃过的所有苦全部弥补上。
我没法感知那个年代的艰辛,只能通过前辈的讲述和《矿志》的记录,透过些许年代的微光,仿佛看到迎头上一声炮响之后,随着外面老队长一声呼喊,一群扛着木头,手拿铁锨、镐头的矿工们一头扎进迎头支顶、攉煤,汗水夹杂着煤尘,沉重的呼吸下是紧张的劳动场面。我觉得这个时候是危险的、劳累的,但是通过父亲的讲述,这个时候他想的是完成当天的生产任务就能拿到一天的工资。
“爸,您不害怕吗?”
父亲说:“怕,当然怕。可害怕又能解决什么问题,迎头的活路儿是我们老弟兄们一遍遍干出来的,总之,干就行了。我当兵时,一个人在山里抱着枪在山里站岗,任凭呼啸的北风吹在身上,漫天的狼叫声从没怕过”。
“你可知道,这矿上的老师傅曾经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为抗日根据地兵工厂产煤、运煤,为滨海抗战胜利立下了大功劳,过去是为了打仗,现在是为了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父亲语重心长地说。
此时,我不禁感叹,父辈给我们传递的是他们面对危险和困难时的勇毅和果敢,军人的坚韧血性与矿工的朴实能干融为一体,他们那个年代“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生产、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每个人的干劲十足,创造了属于他们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回家
80年代初,支援祖国建设的挖煤大军浩浩荡荡,气势如虹,那也是当工人最光荣的年代,大喇叭播放着进行曲,父辈们在黄土地上挖掘着沉睡的光和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父亲结婚了,他们的结婚证是一张类似奖状的纸。
随着哥哥的出生,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开始了。一个骑着大金鹿脚扎自行车的青年,奔波于家与矿之间的几十里土坡路,藏蓝色的棉袄上,灰毛线织就的围脖随风飘飞……
时间总是很快,转眼来到了90年代,父亲自行车上总是挂着一个提包,现在想想那提包甚是土气,但神奇的是,皮包里总能掏出来不同的好吃的,有时是油炸的大包子,有时是两个肉火烧,少些时候会有一包钙奶饼干。在那个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这是父亲舍不得吃的班中餐,是属于那个年代矿工子女的美食,是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成了家的男人,干起活来有使不完的力气,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家里,歇班在家的父亲,也是地里一把好手。炎热的夏季,金黄色的麦浪扑面而来,父亲拉起排车装起母亲割了一地的麦子,我就坐在被麦子堆堆高高的车垛上,母亲和哥哥在后面推着,一家人就这样幸福地去麦场打麦子……
我曾经问母亲,几十年来,您一个人家里地里的忙碌着,您怨过父亲吗?
“说实话,怨过。可你爸又何尝不是在辛苦付出,过日子靠的是两个人,一家人都不容易,比起你爸在矿上干活时候的危险,我只是累点”。母亲眼里满是回忆地说着。
正是母亲背后的辛苦的付出,父亲的荣誉也接踵而至,连续多年荣获生产工作者、劳动模范,胸前的缎子面上别着大红花格外鲜亮,清楚地记得,母亲当时还开玩笑说,这留着给你兄弟俩娶媳妇用。
到了90年代末,煤炭市场严重萧条,有些煤矿发不出工资,给工人发炭,虽然父亲所在的矿井没到这么严重的程度,但矿井的服务年限却所剩无几,两年之后,父亲被分流到另外一所煤矿直到退休。
父母那个年代的人,他们的一生,是对工作无悔的付出,是对家庭无私的关爱,更是一路扶持,相濡以沫,风雨同行,为我们这一代的成长费尽了心力。
曾经,他们的手如此有力,为了万家光明日夜不停地挖掘而有力;而年华老去,他们的双手依然有力,是因为燃烧岁月刻下的裂痕与沧桑而有力。
三、传承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溜走,转眼间我们兄弟俩,已是大小伙子一个个生龙活虎,也到了为家庭、为社会添一份力的时候了。
从父亲口中得知,煤矿虽然危险,但它是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资源,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人的意志品格,越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建设发展它的行列中去,渐渐地父亲那份对乌金煤海的深情,种在了我们的心底,正是因为有了从小生长在矿山特殊的经历与满腔抱负,才会有了沿着父亲的足迹走得更远的决心。
新千年的钟声敲响,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跨越新千年的喜悦,国家发展日新月异,随后也开启了煤炭行业迅猛发展的黄金十年。
这个时候,“煤机一转,黄金万两”的顺口溜流行开来,再也不是那个全靠人力的年代了,煤矿工人的收入也大大提高,
之后的十多年,我们兄弟俩都先后在采掘一线摸爬滚打,随后在现代化矿井从事过多个岗位,但是无论干什么,我们都记得父亲的谆谆教导,要好好干。对于我们兄弟俩来说,父亲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像是润物无声的爱在滋养着我们。
时间好不经用,半个多世纪风雨沧桑,父辈们已是迟暮的老人,我们兄弟俩也建立了各自小家。退休多年的他们,有时也会让我们带他们到矿上参观一下,当他们听到介绍说,现在井上下就可以实现5G网络通话,已经是全液压支护,过渡到了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上用不了几个人,人也不用费劲,安全也有了保障。
这时他们眼里瞬间有了光,苍老的手臂竖起了大拇指,“好样的,这些年轻人真争气,干得比我们好,比我们强呀”。
但身为后辈的我们深知,哪是我们比他们强,我们只是沿着父辈用血汗蹚出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没有他们的匍匐在地,哪有我们的勇往直前。
如果说我们当代煤矿人取得的成绩是非凡的,但我们要在心里铭记,这耀眼的成绩背后,是父辈们用平凡的身躯甘当领路人和铺路石,稳稳地夯实了我们发展的基础,才把我们带到了更高的高度,我想这应该是父辈和后辈的赓续传承、接续奋斗,才谱写了这一曲平凡与非凡的新时代变奏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