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驿煤矿二楼调度会议室座无虚席,在该矿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苗磊的见证下,12对师徒郑重签订《导师带徒协议书》。这场以“智汇新驿 薪火相传”为主题的2025届大学生轮岗实习导师协议签订仪式,标志着该矿“青苗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双轨”赋能构建立体培养矩阵
(导师带徒传“真经”)
“本次轮岗实行‘技术导师+职业发展导师’双轨制,既抓技能传承更重职业规划。”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吴春涛介绍,轮岗周期三个月,覆盖采掘、安全监察、机电运维等7个核心岗位。在签约现场,技术骨干贺洪坤作为导师代表郑重承诺:“将把井下多年积累的‘看家本领’毫无保留传授。”
新员工代表李祥瑞的发言充满朝气:“我们要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在设备调试、数据监测中练就真功夫。”
据悉,该矿已建立“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的常态化培训机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操演练的深度融合。
“五维”驱动打造人才成长快车道
(赠书寄语嘱托)
座谈会上,苗磊以“五个不能停”为青年人才指明方向:“学习不能停,要建立‘问题清单’;思考不能停,每月提交创新提案;实践不能停,参与至少两项技术攻关;奋斗不能停,设定三年成长目标;自律不能停,严守安全红线。”随后他将《矿山工匠》系列丛书和解暑“清凉大礼包”一一递到大家手中。
该矿创新实施的“四个一”考评机制持续发力:每日布置专项任务,每周汇总实践日志,每月开展成长座谈,每季度组织技能比武。去年入职的大学生李天鹏展示着手机里的“成长电子档案”:“从综采工作面设备操作到安全风险辨识,每个阶段的进步都有数据支撑。”
薪火传承厚植人才生态沃土
(传递工匠精神)
走进机修工区实训基地,机械加工设备的轰鸣声中,2023届大学生金志强正跟着导师彭利军学习液压支架维修技术。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金志强,入矿后便与机修工区技术员彭利军签订了《导师带徒协议》。“彭师傅是机械加工领域的‘活教材’,他设计的液压支架检修工装将维修效率提升了40%。”金志强指着正在调试的设备说。
作为临沂市“振兴沂蒙劳动奖章”获得者,彭利军不仅手握2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更培养出10余名技术骨干。他的徒弟中,3人获市级技术比武前三名,5人成长为区队技术主管。“带徒不是简单教技术,更要传递工匠精神。”彭利军边示范锉削动作边讲解,“就像这个平面加工,误差必须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据统计,该矿近三年通过导师带徒培养的青年技术人才中,85%已能独当一面处理疑难问题。随着“青苗工程”的深化推进,新驿煤矿已形成“老带新、强帮弱、专促精”的人才培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