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市场化班清日结的工分核算总犯嘀咕,今天特意找崔书记问清楚,经他细致讲解,我心里的疙瘩总算解开了!”立秋的燥热还未散去,梁家煤矿掘进三区员工李雪辉攥着一张工分A卡表,走出党支部书记崔积爽的办公室。他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话语里透露着卸下重负的轻快。这张小小的A卡表,承载的不仅是一天辛劳,更是对公平的期待。此刻,李雪辉的脚步也轻快了许多。
心结消融的“驿站”
(面对面倾听诉求)
在梁家煤矿掘进三区,每月5日、15日、25日“书记接待日”雷打不动地运转着,俨然成了疏通思想堵点的“心灵驿站”。崔积爽的办公桌旁,放着一本“民情日记”,上面记录着员工们的“心事”:工分怎么算?新设备用着不顺手?家里有点难处……从接待日收集的问题,到班组长反馈的情况,最终汇入支部的“问题清单”。
“坐诊”时,他面对的不仅是待解的问题,更是工人沉甸甸的期待与信任。能解决的,限期“销号”;复杂诉求,则明确回复时限,并在48小时内向矿党委提报协调方案,确保员工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而工区书记的这扇门,成了连接矿工心扉与组织关切的“直通车”,将那些可能发酵成安全隐患的“嘀咕”,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
把“诊台”搬到会议室
(形势任务教育多样化)
思想工作的战场,远不止于办公室。掘进三区的党员干部和班组长们,人人都有双“火眼金睛”。班前会上,班长周荣华会不动声色地扫视每一张面孔,心里琢磨着:“范小伟今天眼皮耷拉着,不对劲”;作业面上,跟班的朱国政留意着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位员工的操作节奏,暗自思忖:“于军今天风钻打得有点飘,准是心里有事儿!”一旦捕捉到这些细微的“情绪信号”,他们便立刻化身“心灵捕手”。“走,那边歇会儿,咱唠两句?”作业面附近辟出的简易“谈心角”,成了最接地气的“心理诊室”,能把大家憋着的委屈、担忧一点点“唠”开。
新职工杨旺军的经历就是个缩影。面对崭新的掘锚一体机,这个年轻小伙犯了怵,操作时畏首畏尾,甚至想打退堂鼓。班长郭文斌在作业面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焦虑,没有讲大道理,直接把他拉到机器旁:“看我的,跟我干!”手把手教学,陪着一遍遍练习。更暖心的是,几天后的井下班前会,郭文斌特意请来技术大拿孙世桥,让杨旺军当众演示操作。“行啊,小伙子!上手挺快!”工友们的掌声和师傅的肯定,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他心间。两周后,杨旺军已能独立顶岗,脸上的自信取代了此前的迷茫。“那时候总觉得心里疙疙瘩瘩的,现在啊,这‘铁疙瘩’就是咱吃饭的家伙什儿!”他拍着机器,笑得格外爽朗。
“透明”是最好的“定心丸”
(工资及时上墙公开)
“崔书记,你说咱这工分,到底咋扣咋奖的?”类似的疑问曾是接待日的常态。掘进三区党支部书记崔积爽深谙此道:“思想上的‘暗礁’不除,安全生产的航道就难畅通。要让大伙儿甩开膀子干,先得把‘账本’晒在太阳底下,把政策揉碎了讲明白。”
于是,“政策解读双通道”应运而生,旨在破除信息壁垒,线上信息“加速跑”。党支部充分利用区队微信群、矿区公众号等平台,及时转发、精准解读上级政策精神。例如,新版《煤矿安全规程》公布后,第一时间制作新旧版本对比图文、简明问答,将专业条文转化为工友“听得懂、记得住”的大白话;而在线下,区队会议室的矿务公开栏作为员工必经的“信息集散地”,工资条怎么来的?谁得了安全奖?为什么被考核?关键信息实时更新,张贴得清清楚楚清晰。同时,巧用班前会“黄金十分钟”,开设“政策微课堂”,结合身边真实案例解析制度,让抽象规定变得可知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