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县能源机修厂,一台翻新如初的电动滚筒静置于车间,金属表面光洁如新,仿佛完成了价值的“重生”。职工张雪核对完最后一项数据,脸上舒展出发自内心的笑容:“10月份,我们修复了180多件设备,累计创效近40万元。”这组数字,是单县能源在应对经营压力和挑战下精耕细作、向内挖潜的一个生动缩影。
巧施“绣花功”,管理关口向前移
单县能源扎实开展“厉行节约、严控成本”活动及“十项费用节支行动”,引导全体职工从细微处入手,将精益管理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彻底转变传统“坐等设备故障”的被动维修模式,坚持“变维修为检修,变被动为主动”,推动管理关口前移,构建起一张严密高效的设备巡查检修网络。

(检修液压支架)
“我们现在不再等问题发生后才去解决,而是主动出击,排查设备隐患。”机电副总工程师白银库介绍。该公司建立了覆盖设备运行全过程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犹如为每台设备配备了“全天候健康顾问”。一旦发现设备出现“亚健康”征兆,立即组织技术力量“对症下药”,及时消除隐患。这不仅有效保障了设备的持续稳定运行,更从源头上切断了无效能耗,使设备维护成本显著下降。
捂紧“钱袋子”,成本管控精细化
“省下的就是赚下的”——这一朴实而深刻的理念已在单县能源深入人心。该公司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捂紧“钱袋子”,对物资使用实行“终身追踪制”,从领用、使用到回收,每个环节都清晰可查、责任到人。每月定期的物资清点工作雷打不动,确保可复用材料“颗粒归仓”,最大限度杜绝浪费。

(盘点物资设备)
针对长期闲置的设备和物资,他们大力开展“清仓查库”专项行动,对库存物资进行全面盘点、重新登记备案,彻底摸清“家底”。“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每台设备物尽其用、每份材料材尽其能,最大限度盘活这些‘沉睡资产’。”运营管理部部长郭长林的话语中透着坚定。通过精细化管控,不仅降低了新材料采购成本,更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整体运营质效。
打紧“铁算盘”,修旧利废见实效
在修旧利废方面,该公司制定实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为废旧物资处理确立了标准、规范了流程。同时,建立完善的修旧利废制度和台账,严格执行“物资交接单”管理,实现了井上井下物资回收、转运、复用的全链条闭环运行,形成了良性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开展自制加工)
今年10月份,机修厂在完成工作面安装所需各类自制加工件的同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修复皮带机、滚筒、齿轨等设备113件,让67辆矿车、平板车、材料车“重焕新生”。仅修旧利废一项就创效约33.24万元。在自制加工方面,职工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动手加工制作地梁、皮带过桥、护栏等1900余件,累计创效5.46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职工们打紧“铁算盘”的生动展现。
“我们精打细算,不仅是为了省钱而省钱,还要让每一分钱都产生最大效益。这笔‘效益账’,我们越算越明白,越算越有干劲!”张雪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从精益管理中要效益,从技术创新中降成本,已成为该公司上下的自觉行动。
从被动维修到主动检修,从物资耗损到循环利用,单县能源以精益管理的“绣花功夫”,在点滴之间深挖效益潜力,在细微之处凝聚发展动能,为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不息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