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基层声音

彭庄煤矿:“系统写实”破解“卡脖子”难题

作者: 王迎春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13日

面对充填开采过程中遇到的顶板破碎、隔离工序繁琐、效率难以提升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彭庄煤矿主动转变观念,探索实施了一套以“系统写实”为核心的诊断方法,以数据为依据,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持续推进充填工艺的优化与支护改进,实现了复杂条件下充填开采的高效安全生产。

破题开局  系统写实揭示效率瓶颈

(早调度会)

“我们要在采煤工作面进行系统写实,认真总结和分析制约现场生产的瓶颈和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改进,确保充填开采时间再压缩、生产再提速。”彭庄煤矿党委书记、矿长李业在早会对充填开采进行专项安排部署。

通过系统写实发现,在采煤工作面,看似顺畅的运行实则暗藏玄机,一个生产循环下来,竟累计耗费12个小班,其中还包括了因迎接检查而被迫中断的时间。经过细细拆解才发现,生产环节仅占用4.5个小班,隔离需5个小班,支护更是占据7个小班的漫长周期,尤其是运输系统中的大块矸石影响,屡屡造成皮带频繁停机,累计拖累生产节奏长达3个多小时。机电设备的“小毛病”也不容小觑——仅处理挡煤皮一项,又消耗了23分钟。

写实的视线转向另外一个采煤工作面,问题更为错综复杂。该面单个循环耗时高达14个小班,其中隔离占9个小班,支护亦伴随隔离同步进行了10个小班。不仅如此,断层带来的破岩困难、频繁更换截齿的耗时等各种突发状况层出不穷,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缚住了生产的脚步。

正是这种不回避、不掩盖的系统性写实,让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让隐性的损耗得以显形。“数据不会说谎!”一位现场写实的技术人员感慨道:“只有看清了真正的‘病根’,才能开出有效的‘药方’。”

精准施策  支护与隔离优化同步提效

(充填工作面)

找到了病症,关键在于对症下药。该矿采煤工区围绕“支护优化”与“隔离提效”两大核心,打出系列组合拳,实现了关键路径的显著突破。

支护优化,巧干胜过蛮干。过去架前支护大多依赖大量锚索的传统支护方式,虽然稳固,但施工缓慢,成为制约循环周期的关键堵点。为此,技术团队大胆推行“差异化支护”策略,即在保证顶板安全的前提下,灵活运用锚杆替代部分锚索。

在1315工作面,优化后将锚索数量从70根减至48根,同时辅以22根锚杆,总支护时间由16小时压缩至13小时,两排支护硬生生“抢”出了6个小时,每循环可节省支护费用一万多元。同样,4301-6工作面将锚索从66根优化至34根,增加了32根锚杆,支护周期从7个小班缩短至5.5个小班,效率提升超过20%。

“施工一组锚杆平均只要50分钟,比打一根锚索能省下40多分钟的时间!”一位资深班长兴奋地算起了账:“现在我们干活没那么累了,关键是进度更快了,安全性也提高了。”这一增一减之间,折射出的是从“经验型”操作向“科学化”管理的深刻转变。

针对4301-6工作面隔离速度慢的老大难问题,该工区创新采用“优势兵力”联动机制,集中挑选和培养一批在隔离施工和架前支护的“优势兵力”,在1315工作面隔离和支护结束后,迅速调集人力、物力,集中在另外一个采煤工作面进行隔离和支护施工,实现了每班隔离不低于10架,第5个小班就能开始首次充填的目标,相比原先的9个小班,实现了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通过提升隔离质量、优化充填策略,将原先需要3次的充填压缩到最多2次,并力求首次充填覆盖面达到35#架以上。这些举措共同发力,为充填环节挤出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持续写实  赋能充填开采稳定高效生产

(充填管路)

“我们不仅要会‘苦干’,更要学会‘智取’。”采煤工区区长李涛总结道,“系统写实让我们看清了路,支护与隔离优化让我们加快了脚步,而接下来的持续写实,会让我们实现持续稳定高效的充填生产。”

优化的脚步从未停止,据介绍,1315工作面下一阶段将在现有差异化支护成果基础上,持续监测架后顶板的支护效果,稳步扩大锚杆替代锚索的范围,进一步挤压非生产性时间,同时通过强化设备检修、提升操作水平,力争将单班产量从1刀提升至1.5刀,从而把生产时间牢牢锁定在3个小班之内。在4301-6工作面,则聚焦于生产组织的精细化和极端条件的有效应对,通过固化协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保障隔离进度,同时对断层等复杂地质区段,采取松动爆破等预处理手段,最大限度降低其对正常回采的干扰。

“我们正是凭借系统写实这把‘金钥匙’,才从顶板破碎、效率滞缓的困局中抽身,开启了充填开采提质增效的新大门。”党委委员、副矿长夏文营介绍:“这既是一次生产方式和工艺的优化革新,也是一线劳动者智慧的璀璨绽放,未来,我们会实施更加有效的激励政策,不断推动充填开采朝着更高效、更稳定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