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唐口煤业干净整洁的矿区。一辆喷雾车缓缓驶过,喷出的细密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绚丽的彩虹,为整个矿区平添了几分诗意。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清亮的水雾,竟是由处理后的矿井污水“变身”而来。“这可不是普通的水,这是经过我们新处理系统‘洗礼’后的中水,水质完全可以媲美自来水。”综合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徐雷自豪地介绍道。
老系统“力不从心”,技改破局正当时
走进生态环保部办公室,该公司环保部部长解加站向我们展示了新旧两套系统的对比资料。“这套老系统自2007年投运以来,已经连续服役18年,设备老化严重,可以说是‘力不从心’了。”

(改造前的污水处理设备)
资料显示,原有的污水处理站采用絮凝沉淀+纤维球+活性炭过滤工艺,随着时间推移,主要设备内部承托层磨损锈蚀严重。“就像一位进入暮年的老人,虽然我们不断进行维修,但只能临时性解决问题,治标不治本。”解加站形象地比喻道。
更棘手的是,由于工艺落后,设备配件无处可寻,配套管路内部锈蚀严重,漏点频发,矿井水处理效果大打折扣。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污水处理系统改造迫在眉睫。
创新工艺+智能升级,污水再生的“科技密码”
面对多重挑战,2023年初,唐口煤业成立污水处理站提标改造攻关小组,打响技术攻坚“小会战”。团队采取挂图作战方式,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最终确定“高效澄清+多介质过滤”新工艺方案。

(改造后的污水处理装置)
新技术巧妙利用原水动能,通过水射器将活性泥渣与原水充分混合。“这就好比在传统絮凝沉淀过程中增加了加速器,使絮凝更充分,沉降速度更快,水质澄清效果显著提升。”在场地利用上,团队将矿区南侧中间池改造为集水池,新建两套处理能力各为6000立方米/天的并联系统,总处理能力跃升至12000立方米/天。
新系统还实现了智能监控、自动加药、自动反冲洗等全流程自动化功能。现场技术人员张新春介绍:“过去需要专人值守的岗位,现在通过中控室监控大屏就能一目了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水质变化,自动调节药剂投加量,大幅降低了人工干预,药剂费用和电费比原系统节省127万元/年,再加上减少3个操作岗位节省的人工成本,年创造经济效益达154余万元。
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双丰收,打造绿色转型新典范
在运煤公路的洗车台前,一辆辆运煤车辆正井然有序地排队,等候用处理后的中水冲洗。运煤车司机王师傅满意地表示:“这些水非常干净,不会对车体造成损害,冲洗效果和自来水一样好。”
唐口煤业副总经理王辉算了一笔经济账:处理后的中水除了满足日常的选煤补水需求外,还广泛应用于矿区绿植灌溉、道路清洁洒水等环节,覆盖了矿区绝大部分用水需求。“按照当前水价计算,每年可节约用水成本131万元。”

(初冬唐煤矿区美景)
环保效益同样令人瞩目,新系统运行后,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出水水质完全达到生态环保外排标准要求。今年8月,经济宁市多个部门联合验收,唐口煤业顺利通过“无废煤矿”评审,成为济宁市首批获此殊荣的煤矿企业。
从“治污”到“智水”,唐口煤业不仅解决了环保难题,更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路径,清澈的中水汩汩流出,正是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