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盟鲁公司迎来了2025届应届毕业生,随着他们顺利入职,为其打造的“新锐计划”也正式启航。这不仅是该公司人才培养的“苗育”项目,更是将年轻人视为创新引擎的战略选择。
定制化培养体系,打通“入门第一公里”
该公司在大学生员工培养方面摒弃自然生长的旧有模式,构建了一套适合公司发展的定制化培养体系。该体系并非简单的岗前培训,而是一个为期1-2年的系统性成长项目。
新员工的起点,不是直接走向工位,而是从一场与公司管理层的深度对话开始。在这里,他们不仅全面了解了企业文化、战略方向与制度体系,还能亲耳聆听企业发展中的真实故事。

(面对面畅谈)
在成长道路上,该公司为每位新人配备了双导师。一位是来自其所在部门的业务导师,倾力传授专业技能并提供具体工作指导;另一位则是来自人力资源部门或资深管理层的职业发展导师,专注于技能提升、心理适应与长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技能+心智”的双重护航,有效化解了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型阵痛。
“新锐计划”的实施,让新员工通过专业轮岗实践在核心业务链的不同岗位上学习,从而全面了解公司运营并发现自身兴趣与优势。“在不同部门轮岗就像开盲盒,总能发现新惊喜。”在设备维修事业部轮岗的应届毕业生幸龙泽说。
“我们不仅要让他们‘知道’,更要让他们‘做到’。”该公司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王晓君表示:“这套体系的目的是于加速其角色转换,将学术知识迅速转化为实战能力,并在此过程中精准定位其未来发展的最佳跑道。”
企业文化浸润,塑造“事业合伙人”
人才培养,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价值观的融合与塑造,该公司通过举办技能比武、案例复盘会、技术讨论会等活动,让大学生员工近距离感受老员工严谨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细节中传承匠心,培育其对专业的敬畏与热爱,将企业文化深植于心。

(见证岗位技能比武)
“记得第一次走进车间,看着老师傅为一个小零件反复打磨,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应届毕业生王俊晴记忆犹新。
该公司鼓励大学生员工大胆提出新想法、新思路。同时,给他们“试错空间”,对探索中的失败给予充分包容,营造敢于突破、乐于创新的干事氛围,激发其内在创造力。

(新兵授课强化历炼)
该公司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大学生员工的身份认同与角色转换,安排他们基于所学专业制作课件,在早会上向管理人员分享。这一做法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总结与表达能力,更以新鲜的知识反哺管理层,形成了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积极氛围。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部门会议及业务研讨,激励他们为企业管理与流程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
这种深度的文化融合,让员工与企业在价值观层面达成共鸣。正如入职两年的财务管理部科员张巧所说:“在这里工作,不只是谋生,更是共同成长。”这种认同,正是留住核心人才的关键。
职业通道多元化,绘制“成长路线图”
该公司为大学生员工铺设了清晰而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在这里,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与职业理想,自主选择发展方向——无论是走向管理岗位,还是深耕专业技术领域成为行业专家。两条通道在薪酬回报和职级晋升上完全并行且可以灵活转换,让各类人才都能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

(积极参加生产实践)
该公司还定期对“新锐计划”成员进行阶段性综合评估,不仅关注工作业绩,更重视能力成长与未来潜力。基于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每位员工的培养方案和发展路径,真正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职业赋能。
“我们投资于年轻人的今天,更是为了赢得企业的明天。”该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杨红树在谈及人才培养战略时强调:“大学生员工代表着未来的可能性,为他们铺设清晰的成长阶梯,就是为公司的未来储备领导力与创新力。”
从入职导入的精心设计,到企业文化的深度浸润,再到职业通道的长远规划,盟鲁公司构建了一套可持续的人才“造血”系统,为长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