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矿井地质条件复杂、生产战线长、人员紧张等多重压力,鲁西煤矿聚焦设计优化、现场攻坚、标准化管理等关键环节,通过系统优化与技术创新成功打通堵点,为矿井实现采掘接续良性循环奠定了坚实基础。
源头优化 释放生产潜力

(现场调研优化设计)
“掘进效率的高低,从设计图纸上就已决定大半。”该矿生产技术部部长李晓东表示。该矿打破传统设计模式,全面推行“一面一策、一巷一设计”的精细化设计模式,从源头释放掘进潜力。
他们通过精准分析地质条件,对巷道布局进行系统性优化。其中,33下03工作面取消进风联巷,减少全岩巷道120米;13下08工作面调整整体布局,不再施工轨顺联巷与轨道顺槽,累计减少掘进全岩巷道200米、架棚全煤巷道160米。这两项关键优化不仅合并了工作面,节省“一安一撤”费用480万元,更因轨道顺槽无需沿空留巷,为快速掘进扫除了障碍。
在支护设计上,他们秉持“科学、经济、安全”原则,科学论证33下03单轨吊充电硐室、13下08切眼导硐等应力集中区域,精准优化锚杆支护参数,实行差异化支护。同时,帮部支护全面推广菱形金属网替代传统网片,在同等安全系数下,有效降低了支护成本与作业时间,真正实现了“技术降本、设计创效”。
创新赋能 破解技术难题

(掘进装备升级)
“现场遇到的难题,就是我们技术攻关的方向,每一个小的改进,汇聚起来就是大的跨越。”副总工程师白云杰说道。围绕现场痛点,矿井在装备升级与工艺革新上集中发力,为高效掘进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13下08切眼施工中,新投入的EBZ-230(A)型掘进机经过技术小组对截割参数、运输系统的持续性调试与优化,实现半煤岩单日进尺8.8米、全煤单进11米的好成绩,月进尺稳定突破210米,创造了同类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掘进新纪录。
为降低掘进工作面粉尘,他们创新应用“长压短抽”除尘技术,实现了除尘风机与掘进机的同步自移、迎头5米范围内有效控尘,作业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在保障职工健康的同时,为连续、快速掘进创造了“清洁”条件。
与此同时,面对13下08切眼导硐15度调向带来的系统布置难题,技术团队大胆创新,采用抗跑偏托辊实现皮带直接拐弯,减少1部运输设备,在降低检修压力的同时提升系统运行稳定性,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优化体系,为高效掘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细管理 铸牢发展根基

(管线吊挂标准化)
为避免“一阵风”式攻坚,该矿着力推动短期成效向长期优势转化,锚定“精细化设计、刚性化标准、高效化组织”目标,从三个维度系统布局,构筑常态化工作机制。
他们有效建立“地质先行+多方会审”设计优化机制。由生产技术部牵头,地测、通防等多部门协同,从源头进行一体化设计,确保方案安全、经济、高效,实现“技术指导生产”。在现场管理上求严,树立“质量否决+动态达标”“开工即达标、完工即精品”的标准化理念,将采掘、通风等专业划分为“点、线、面”单元,重点规范物料码放、管线吊挂等细节,实现设备定制化管理,让电缆吊挂垂度一致、巷道保持“洁净明亮”状态;将标准化由“静态验收”变为“动态保持”,对现场隐患和低标准问题实行“一票否决”,推动作业环境与施工质量持续向好。在生产协同上求效,推行“一工程一方案一专班”的生产组织模式,明确项目责任人与时间节点,实现人力资源与施工任务的精准匹配,确保各项工程衔接顺畅、高效推进。
“‘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实践,让我们从过去的被动应对转向了如今的主动破局和前瞻管理。”该矿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庆振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这一模式,在高效掘进与专业化队伍建设上再聚焦、再发力,为矿井的安全高效发展扛起‘掘进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