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唐口煤业以自主改善为创新引擎,通过筑牢人才根基、激活全员动能、推动成果落地,构建起全方位创新生态体系,让改善创新的活水奔涌至矿井的每一处角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育才强基,厚植创新发展沃土
该公司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全力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培育沃土。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整合技术骨干资源,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集中授课+实践带教”双轨培养体系。
(现场讲解操作要点)
在理论学习环节,精心设计必修课程,内容涵盖行业前沿技术、设备运行原理、智能化应用等多个领域,助力员工夯实理论基础。同时,大胆突破常规,将生产现场转化为“天然”实训平台。在这里,每一个技术难题都成为员工攻关的课题,每一次设备故障都化作提升技能的契机。员工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阶梯式的技能提升路径。同时,通过专业技能竞赛、岗位实训对标等多元化载体,实施岗位胜任力评估与创新绩效联动考核,打破传统绩效评价模式,将员工创新能力与工作绩效紧密结合,极大激发了员工主动创新的积极性。
随着创新机制的持续发力,“创客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现场难题。在企业内部形成“人才破题亮点频现,梯队攻坚势能蓬勃”的强大辐射效应,带动更多员工投身到创新实践中来。
激励赋能,点燃全员创新热情
“老菅,我刚看见你又申报了一项‘自主改善’项目,这奖励又到手了!”在采煤二区的学习室里,工友们围着维修电钳工菅桂林,眼神中满是羡慕与钦佩。菅桂林获得公司优秀项目奖励的消息点燃了其他员工的创新热情。
(交流讨论创新思路)
唐口煤业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每月征集筛选创新成果,对优秀成果进行表彰推广,同时将创新成果转化效能纳入班组绩效评价体系,作为评选年度标杆团队、创新标兵的考核指标,形成“创新—激励—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有效激发了全员技术革新动能。
为深化全员创新实践,该公司建立了“岗位自主改善”长效工作机制,鼓励员工立足岗位实际,聚焦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开展自主攻关。无论是设备维护、工艺流程优化,还是工具改良、安全防护升级,员工们都积极贡献智慧,提出了众多极具价值的创新方案。“1-5月份评选出100项优秀自主改善项目,构建起全员参与的立体化自主改善创新生态体系。”该公司工会副主席耿力猛介绍。
成果孵化,结出提质增效硕果
在井下轰鸣的机械声中,一线工作人员的自主改善“金点子”正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提质增效方案。
(研究井下设备改进)
掘进二区安全班长张刚设计制作的盾牌式自动吹杆,采用一个注液枪作为控制把手,仅一人便可完成吹孔作业,同时在吹杆把手处安装一个盾牌做挡板,吹出泥渣碰到挡板自然滑落,每月可节省人工费用1万元。开拓工区副班长孔凡明设计的风动注油除渣装置,及时清除动力风中的细沙、铁锈等杂物,降低杂物对钻机内部零件的磨损与堵塞风险,每年可节省设备配件费用1.2万元。提升工区井筒维修工王琛针对原装载硐室液压站冷却水管易腐蚀问题,加工钢管穿管后用膨胀螺丝和卡子固定于墙上,防止水管在提升期间被破坏,节约成本、消除隐患,月省人工费用2100元。机修工区班长刘保强设计制作滚筒轴套,根据轴枕内部尺寸在轴径上制作一个轴套,有效解决了滚筒轴径尺寸小无法使用的问题,提高了维修效率,节省了维修成本1200元……这些“小切口”创新,正是该公司搭建实战孵化平台的生动注脚。
唐口煤业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先锋队,联合机电、掘进、采煤等各领域技术骨干,每月从几百条自主改善中精选优秀案例。通过创意大赛参赛优秀案例分享,让好点子快速复制到每个作业面。
“目前,已落地实施高压电缆单轨吊自移装置、伸缩电缆卷盘绕线器等80项自主改善项目,累计节约生产成本50余万元。”该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牛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