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屯煤矿始终坚持“以职工为中心”工作导向,把职工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靶向聚焦综合防尘提档升级,多措并举实施源头降尘、过程抑尘和末端防尘,系统性、多维度开展井下粉尘防治工作,推动综合防尘由区域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为职工牢牢撑起“健康伞”。
(采煤机湿式截割)
源头防尘有良策
众所周知,采掘工作面是煤矿作业的主要尘源,也是矿尘源头防控的关键。
为保障源头控尘效果,郭屯煤矿在地面建设专用防尘水池,配套恒压供水控制系统,确保井下喷雾用水的稳定供应。在井下配备耐磨自平衡型多级离心泵,通过智能调控、纯净过滤,为降尘喷雾提供“源头活水”。
在采掘工作面,他们通过加装水电闭锁保证机载喷雾水压水量,实现采掘作业“截割前湿润、截割中覆盖、截割后沉降”的源头降尘效果。同时,利用通风除尘、支架间喷雾、巷道全断面水幕等形式,全面抑制粉尘扩散,为采掘工作面营造舒适健康工作环境。
在郭屯煤矿掘进迎头,长压短抽通风技术的成熟应用和显著成效,深得职工好评。“原来迎头粉尘大,面对面站着就像‘雾里看花’,现在空气清新,堪比‘雨过天晴’,心情怎能不‘明媚’!”掘进工区职工王开前“妙语连珠”。
“长压短抽就是以长距离压入新风和短距离负压抽尘的动态平衡,将粉尘在扩散前就地‘消纳’,这是对复杂通风条件下粉尘分布运移规律的精准‘拿捏’。”该矿通防副总工程师姜允清介绍。
经写实测试,该矿长压短抽系统应用后,掘进迎头除尘率较传统方式提升了87.2%,能见度大幅提升,作业环境明显改善。
(掘进工作面“长压短抽”除尘系统)
过程抑尘下实招
郭屯煤矿注重在装备投入上下大力气,建立了粉尘浓度动态监测系统,在工作面、巷道等关键位置设置粉尘传感器,实时监测粉尘浓度,定期评估防尘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治理方案。
“现在喷雾是全自动的,震动传感控制,皮带一转就喷。还有联动装置,实现喷雾水量和皮带运煤量等比匹配。”该矿胶带输送机集控司机吴建华对传统的手动喷雾“耿耿于怀”,“以前频繁手动开停,一转眼不是忘了开就是忘了关,经常被考核。”
为治理煤流线扬尘问题,该矿在煤流沿线的转载点、溜煤眼、放仓口等易产尘地点,安设联动集控喷雾装置和捕尘网,形成“水幕+网帘”双重抑尘防线,抑制粉尘逸散。在运输顺槽和回风顺槽,根据需要分别在巷道顶部、帮部、底部安设喷雾设施,形成立体式喷雾矩阵,对游离粉尘进行二次拦截捕捉。
“这是PM2.5凝结除尘全断面喷雾,可以有效捕捉吸入性粉尘,凭借微米级超细雾化效果,实现‘风过不带尘、人过不湿衣’。”在主采工作面的转载机处,通防工区区长张海超介绍干式喷雾装置除尘效果。
(井下布署的局部通风机)
末端防尘用真情
个体防护是防治尘害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防尘措施。
“为保障个体防护效果,最初我们选用的是防尘效果最好的口罩,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千方百计保障职工健康。”高级工程师李进海回忆说,“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大家佩戴都不正确,有把口罩扣在下巴上的,也有挂在脖子里的,还有嫌一次性滤芯太贵不舍得更换的。”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发现“好心”不一定能办“好事”。该口罩虽然过滤防尘效果好,但由于滤盒结构问题影响视野,加上透气性不佳,吸气阻力大,长时间佩戴又闷又热。佩戴体验不方便、不舒服、不实惠,职工便“弃之如敝履”。
“经多方调研对比,选用了现在使用的防尘口罩,兼顾了防尘和舒适度,职工这才心甘情愿地按要求佩戴。”李进海说,该矿正在开展FSL120本安型动力送风面罩现场试验,积极探索用更优质的防护产品,为职工带来最贴心的安全防护。
“职工身心健康是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基石,更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将持续优化提升粉尘系统防治成效,着力为职工打造安全、健康、舒适的作业环境。”郭屯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王中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