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梁家煤矿,带着“烟火气”的全员节支降耗故事,正被大家津津乐道。该矿以“浪费识别”为抓手,用一个个“微改进”汇聚成降本增效的“强引擎”,全员行动把“降本有我”从理念变为实实在在的效益。
(电机车“轮对”调头)
岗位“调整”:物尽其用止住“冤枉钱”
“以前,电机车的‘轮对’6个月就得换一次,配件费用很高!”运输工区维修班班长唐海成正在电机车维修间演示他的“降本诀窍”——将电机车的“轮对”位置“调头”,让原本受力重的部位换到轻负荷侧。
这个灵感源自一次日常巡检。唐海成发现,蓄电池电机车因长期运行,“轮对”承重较大的一侧较另一侧磨损明显偏重一些,直接更换会造成不小的浪费。“就像咱开的私家车,轮胎对调位置,可以平衡不同位置轮胎磨损速率的差异,最终达到物尽其用、省钱和安全的目的。”他提出的“轮对调头”方案实施后,“轮对”更换周期从6个月延长至10个月,仅此一项就省下14万元。
无独有偶,该矿充填工区的副主任韩志强正带领班组给皮带输送机的托辊调换“岗位”。原来,经过长时间运行,皮带托辊磨损程度不一,如果直接更换,既费钱又费工。“如今,我们建立了‘托辊健康档案’,定期将严重磨损的托辊调整到轻负荷位置,磨损轻微的调至重负荷区域,让每个托辊物尽其用,避免浪费,光配件费每月就少花好几千。”韩志强算起账来。
(皮带输送机托辊“换岗”)
阀门“加塞”:保压拆表留住“储能量”
“以前拆个压力表,光等压力罐里的压力放空就得俩小时,还白白耗着能源!”充填工区的班长季江涛蹲在充填上料储气罐旁,手里转着扳手念叨着过去的麻烦事。
原来,每次拆卸储气罐的压力表和安全阀,都得把罐内压力彻底放空,不仅压缩空气白白浪费,维修人员还得守在旁边盯着压力变化,一趟活儿下来大半天就耗没了。“这不就是拿着能源和时间‘打水漂’?”季江涛琢磨着,在压力表下方加个小阀门的念头冒了出来。
如今,这个不起眼的阀门成了“降本利器”:拆表前先关紧阀门,罐内压力稳稳锁住,维修人员不用再等压力放空,20分钟就能完成拆卸,既省了能源,又让维修效率提了3倍。“现在大伙儿都说,这小阀门比金疙瘩还管用!”季江涛眼里透着自豪。
(压力罐加装阀门)
物料“配载”:满车运输省下“长途费”
“以前拉料车总装不满,跑一趟亏一趟!”掘进一区材料员马旭宣翻出整改前后的运输记录,对比鲜明:整改前,因物料计划零散,每月要多跑10趟运输,光电费和人工费就浪费不少。
如今,掘进一区推行“满车入井”制度,通过提前3天汇总各班组用料计划,将零散物料“打包”配载,确保每辆车都满载而行。“这个月,光运输费就省了4000元。”孙运华指着装满支护材料的运输车辆说。
(钢带修复整形)
钢带“正骨”:修复整形降下“高成本”
“这些变形的钢带护板,堆在回收队的角落就是废铁,如果重新整形就可以再次‘上岗’!”机修厂班长王克光指着一块弯折的钢带护板说:“一块钢带虽小,如果打报废,积少成多就是笔不小的数目。”
他琢磨出个法子——用压力机给变形护板 “正骨”,敲敲打打再整形,把废铁变成了“香饽饽”。机修厂还专门建立了修复台账,变形的钢带护板经压力机压直、打磨后重新发放使用。按每米65元计算,每修复100米,就能节约资金6500元。“你看这护板,挺直腰杆又能下井干活了!”王克光拿起一块修复好的护板说。
“每个岗位都是降本源,每个细节都是效益点。”该矿党委书记、矿长王鹏鹏表示。从“轮对调头”到“托辊流转”,从“满载运输”到“钢带正骨”,梁家煤矿的“降本大账”上,记满了基层员工的智慧。通过全员参与、常态推进,这些“小切口”正持续撬动“大效益”,为企业精益运营、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据统计,活动开展半年来,全矿共识别浪费点168项,完成整改160项,累计节支超3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