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内)
基层声音

【能工巧匠系列谈】“改革”之路——记郭屯煤矿运输工区技术员刘改革

作者: 刘志强   发布日期: 2023年03月20日

     “我大学专业就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干机电运输专业对口,也是我的兴趣爱好。从小我就喜欢倒腾着修东西,家里的电视机,甚至父亲的手表都没有躲过我的‘毒手’,都被我拆过……”幽默的谈吐、爽朗的笑声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爹妈给我起了个‘改革’的名儿,我真的配不上这‘大名’,但我喜欢改革,小打小闹,算是‘小改革’吧,哈哈!”

      他,就是郭屯煤矿运输工区技术员刘改革。


改优:告别手搬肩扛

       2013年入矿以来,刘改革整天琢磨着机电运输的“道道”,一路磕磕碰碰,可惜一次次的创新尝试都“走了麦城”。

      然而,创新的脚步不能因阻而歇,在不断学习摸索中,刘改革慢慢找到了用自动化实现减负提效的“曲线改革”之路。遥控道岔、挡车设施远程控制改造……一项项创新“作品”在井上下问世、被推广。小试牛刀,人见人夸,但他并不满足:“小打小闹的创新虽然对减轻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有帮助,但收效甚微,靠我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

       刘改革的“改革”机遇,来自矿井实施的辅助运输系统升级工程。2016年,为彻底解决辅助运输效率低下的制约,郭屯煤矿投入5000多万元,先后购买单轨吊机车10余部,将其直接通到采掘工作面,一举实现单轨吊运输网络化、集约化。

       进口的单轨吊机车刚投用时,有些“水土不服”,工区几个懂维修的“土郎中”束手无策。刘改革当仁不让,对单轨吊机车进行全方位摸底,练就了“听音辨症”的绝活,“洋驴子”被彻底驯服,它干起活来劲大力足,事半功倍。为更好地发挥设备效能,他还创新发明了单轨吊风动加油机、机车防脱轨保护,极大地优化了大角度运输方式。单轨吊加油机、驱动结构等成果先后获得了发明专利。

    “ 单轨吊集约化运输,过程中可人工干涉的操作很少,坐在驾驶位上比‘轿子’还舒服! ”刘改革“得意洋洋”地说,“ 单轨吊的应用,让井下的弟兄们彻底告别了手搬肩扛。”

              

                  (井下单轨吊机车)


              改造:不再“蹦上跳下”

      对比“消灭”小绞车,辅助运输的另一大变化体现在人员运送上。 随着矿井开采延伸,作业线越来越长,职工上下班途中体力消耗大,成了制约工效的“老大难”。为减轻人员往返体力消耗,2018年开始,郭屯煤矿斥资900万元,投入运行了总里程20余公里的架空乘人装置,这给刘改革又提供了发挥作用的舞台。

      架空成人装置设备调试运行期间,不是脱绳就是误操,设备启启停停,乘坐人员一路“蹦上跳下”,难免怨声载道。为了让设备充分发挥减负提效作用,刘改革埋头攻关,拐弯装置、防脱绳保护、断绳抓捕、吊椅分配储存装置、限位保护等创新应用,如铠甲一般把该装置武装到牙齿,长距离、多立交、急转弯、大坡度难题一个个被攻克。设备实现平稳运行,工人受益,刘改革心里乐开了花。

     “现在的‘猴车’,可稳当呢,不用再‘蹦上跳下’啦。”职工们纷纷夸赞。

    “设备的研发生产单位有技术优势,我们有熟知现场的优势,很多应用中的改进,专家都给我们点赞。”刘改革越战越勇,他马不停蹄、持续攻关,借助矿井智能化建设的契机,对架空乘人装置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5部承担主要运输任务的架空乘人装置全部实现了远程控制和无人值守,使矿井运输如虎添翼。

      

改良:井下乘上“巴士”

      架空乘人装置的投用,让员工告别了“11路”,但随着时间推移和采区延伸,这一装置速度慢、乘坐体验差等弊端逐步显现。

     “采掘一线的工友干完活出来,浑身湿溻溻,坐上‘猴车’风一吹‘冰火两重天’,滋味不好受。”刘改革感同身受。

      2021年,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矿井决定引进无轨胶轮车,对辅助运输系统全面升级改造。2022年底,无轨胶轮车一期工程通车。一经投用,坐着“巴士”去采煤一时成为井下的热门“打卡”环节。

    “乘坐体验的改善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是运输效率和安全系数的提升。”刘改革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效益账,运输环节少、安全性能高,运输效率比架空乘人装置提升2.5倍,占用的人工比单轨吊减少30%。”而这一次的“改革”,刘改革更是功不可没,他全程参与了无轨胶轮车的选型和安装,建言献策、改优改良。

      “我是矿井改革发展的见证者,也是践行者,更是受益者,感谢企业给我提供了施展的平台和机遇。 ”刘改革自豪地说。

 

                  (井下无轨胶轮车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