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弧”顶到“平”顶,从锚梁到梯形钢带,从单体支柱到单元支架组,一次次新动力的释放,一份份拼搏的干劲,清晰勾勒出梁家煤矿奋进的“轨迹”。新的一年,梁煤人正沿着“推进主业精强向立标创标迈进”的目标指引,以苦干实干蓄能积势,用硬实力打造全新的支护体系,跑出追赶超越“加速度”。
“弧”顶变“平”顶 “革”出新动力
(员工在梯形断面内施工作业)
多年来受传统思维和观念的影响,梁家煤矿一直沿用直墙三心拱或直墙半圆拱的断面方式,但随着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些新设备、新工艺,减少岩石层理破坏,降低超前支护背顶材料地投入,成了摆在梁煤人眼前的重要课题。
“由于岩石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巷道支护不单纯受岩石重力作用,有时周围都受到很大的围岩膨胀压力,所以合理选择断面形状和大小对于控制巷道稳定尤为重要。”技术科科长董华旭介绍。
思想引领前行,实干积蓄力量。从1月份开始,该矿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目标,成立工作专班,将“采区巷道断面优化设计”作为重要课题,开展立项攻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举措,组织人员到兄弟单位实地取经,利用C202充填面快掘快充、服务时间短的特性,实施梯形断面“试验田”。从“弧”顶到“平”顶,虽一字之差,却是质的改变,凝结着梁煤人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创新之路。
为确保实用性和可推广性,该矿坚持每天对巷道进行观测,记录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采用无纵肋螺纹钢树脂锚杆替代普通螺纹钢锚杆的方式,增加顶板的支护强度,锚杆的长度由以前的2.25米延长至2.5米,屈服强度由原来的335兆帕增加到500兆帕,并借助顶底板动态仪、锚杆测力计、顶板离层仪等设备,密切关注顶底板的变化情况,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通过探索实施梯形断面,进一步拓展了有限的作业空间,现场作业安全性更高,减少直墙三心拱所消耗的背顶道木使用量,每米节约材料费1000元。
从锚梁到“梯形钢”“改”出新活力
(现场作业施工)
2月27日,在梁家煤矿2103西材料巷,综掘工区头长张庆强正在将梯形钢带“发”到综掘机机载临时支护上,通过机载临时支护将钢带托举起来,随后,两名工人通过施打锚杆的方式,一条钢带就施打完成。
今年,该矿聚焦“打造高质量发展四个标杆”,以找准发展路径、补齐发展短板弱项,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释放。
“以往由于有综掘机施工,单轨吊无法进入迎头施工作业,员工需要用‘肩扛’的方式,合力将锚梁‘发’到顶板上,体力消耗较大。”综掘工区书记曲孟东介绍。为减轻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安全系数,梁家煤矿全面推行“梯形钢带+支护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形式,取消延用多年的锚梁支护方式,将工人从繁重的支护作业中解脱出来,使支护形式、参数既科学合理,又安全可靠。
“一根锚梁重约100公斤,锚梁重约35公斤,重量的大幅度‘缩水’再加上机械化快速施工的配合使用,大大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综掘工区区长王世长介绍。用梯形钢带替代锚梁,护表面积增加,与岩面结合成一个整体,更加紧贴岩石,支护效果更好。现如今,井下所有掘进迎头全部实现梯形钢带支护,每年节约材料费1000多万元。
“单元支架组”替代超前支护“创”出新局面
(单元支架组)
随着单元支架组操作手把的操控,下降、向前挪移、升起接实,所有动作一气呵成……2月28日,在1610工作面,技术员刁峥强正在操作单元支架组。如今,只需要通过操控单体支架的手柄,再配合单轨吊、稳车等,就可以完成支护。单元支架组的“安家落户”,标志着该矿在变革超前支护工艺上又向前迈了关键性的一步。
“目前,‘单元支架组’已是一套比较成熟的支护形式,但大部分应用于硬岩特性矿井,而梁家煤矿处于典型的‘三软’地层,在这样‘三软’岩层下推行巷道超前支护液压支架,在山东能源尚属首例。”该矿矿长、党委书记周景奎介绍。在“三软”岩层下,用“单元支架组”替代沿用30年的单体支柱超前支护,既是一次思想的转变,也是一次思路的创新。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更是推动变革的核心力量。今年,该矿不断解放思想、主动求变,把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为确保单元支架组能够更好应用井下现场,该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不断细化“单元支架组”系列参数和技术要求,对工作阻力、支架高度、支架宽度、护帮板等要求,与技术人员进行反复分析论证。同时,围绕顶板支护面积、支架扎底等问题,以“项目专班+技术骨干”的形式,开展专题攻关,找准主攻点、瞄准发力点、突破制约点,蓄力攻坚,发力突破。
如今,利用单元支架组进行超前支护,对于“三软”地质条件下的超前支护工艺的研究和优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梁煤人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促发展,奋战开门红,以最饱满的热情、最昂扬的斗志,蓄力攻坚,发力突破,奋力走好安全、智能、高效化矿山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