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栏目
典型选树

【金牌班组长】梁家煤矿周荣华:用荣誉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作者: 刘立利  孔明明   发布日期: 2024年06月14日

笔者见到周荣华,此时的他刚刚中班升井,带着一身的疲惫正在填写现场问题整改落实管理台账。每天,他和工友们乘坐罐笼深入井下450米,再乘坐人车,沿着熟悉的巷道到达工作现场,这条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上班之路,他已经走过了整整20个春秋。

周荣华是梁家煤矿综掘三区生产一班大班长,从最初的掘进工到班组长、验收员、头长,一路耕耘,一路收获。“安全标兵”“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安全先进工作者”“金牌班组长”“优秀班组长”……一大波荣誉纷至沓来,自2015年开始,周荣华一年一个荣誉,一年一份欣喜,用荣誉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趁年轻多出去闯闯

(日常学习)

入矿之前,周荣华在江苏省周庄村务农,因受观念和条件影响,初中毕业后,周荣华没有继续学业,只能在家务农。“当时,母亲身体不好,家里的一切负担都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农忙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下地,农闲时,就到附近的建筑工地当搬运工,补贴家用。”回忆起当初的生活状态,周荣华记忆最深的还是父亲早出晚归、起早贪黑忙碌的身影。

“别在老家干了,工资不高活还累,趁着年轻出来闯闯吧……”一天,周荣华大姐的一通电话让周荣华动了出来“闯荡”的心思,也改变了周荣华之后的生活轨迹。“当时,得知矿上招工,离大姐家也近,想着也可以相互有个照应。”周荣华补充道。但是,考虑到双亲年岁大了,身边需要人照顾,周荣华迟疑了。“去吧,放宽心,家里有我和你娘呢,怕啥子?好男儿志在四方,哪能窝在这山旮旯。”看出了儿子的顾虑,父亲的几句劝慰,打开了周荣华的心结。

2004年10月,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父母的寄托,周荣华通过招工来到了梁家煤矿,正式成为了一名矿工。“在劳动合同书上签字的那一刻,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三十二岁,正是努力奋斗的年纪,绝不能辜负父母的守望,更不能辜负自己的坚持。”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由于学历不高,也没有一技之长,周荣华从一线最苦、最累的掘进工干起,上班的第一天,周荣华跟着师傅来到450米的井下,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周荣华采真正意识到这个阳光照不到的“地下宫殿”将成为自己今后工作的地方。不服输的他拿出了不放弃的劲头,白天下井向师傅们请教,晚上继续挑灯夜战,以执着的精神开始学习打眼、破帮等施工作业,很快,周荣华就掌握了井下掘进十八般武艺,成为队组里的操作能手。

用务实擦亮班组最靓“底色”

(理论研究)

“召红,这根锚杆螺帽不紧,抓紧安排人拧紧。”“绍强,喷浆机上灰尘清理不彻底,抓紧去清理了。”“小苗,皮带机尾有浮煤,赶紧去打扫干净了。”……每天早班下井接班时,周荣华都要唠叨着这些琐碎的“家常”,哪里需要紧一紧,哪里需要收收尾,周荣华边走边看边安排,“习惯了,爱操心,交接班不亲自看看,不放心。”周荣华笑笑说。多年来,周荣华每天来回穿梭在井下一线,查隐患、查质量、查规范,现场协调生产组织,人手紧的时候,和工人一起抬架子、扛柱子、搬物料,没有一点偷闲。

在生产安排上,他把握劳动节奏,均衡组织,加强生产组织和人员管理,避免生产出现忽紧忽松的现象;在生产工序衔接上,他强调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打好基础、服好务,不为下道工序留“尾巴”;在人员搭配上,他按照各班生产需要分配骨干工,坚持优劣结合、强弱搭配,提高劳动效率。班前会分配工作时,员工需要的工具、现场需要的材料等,他都提前准备好。作为班组的“大管家”,周荣华深知员工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为了让员工懂安全、会操作,针对员工对发生“三违”的成因和危害认识不足的问题,周荣华有着独特的与安全和谐相处之道,他根据多年的班组管理经验,结合外出培训“取经”知识,研究制定了“一讲、二学、三教、四练、五帮”的素质提升体系,通过“讲+学+帮”的模式,合理分析防控每风险,从根上消除安全隐患,真正让安全成为班组的鲜亮“底色”。

用“匠心”打造精品工程

(和工友在一起)

2023年7月,接到单轨吊运输设备安装任务,由于是首次安装,经验缺乏,开始安装时进度慢。为了提高安装速度,周荣华积极向厂家技术员学习安装技术,并到现场实地测量安装位置、查看支撑结构、安装吊轨、固定吊轨。升井后,与技术员面对面地商讨提高安装效率的对策,并将学到的“手艺”讲授给现场施工人员。在他的指导下,安装效率由原来的每班4至5节提高到10至12节。

单轨吊梁由原来的3米增加到5.5米后,长度加长,重量增加,制约了安装进度和安装效率,为提升安全系数和安装速度,周荣华与区队技术组现场论证,创新研制单轨吊梁特殊加工托举装置,确保施工现场单轨吊梁在运输、搬运、安装各个环节的安全高效。现场厂家技术员也感慨道,这是他们在外安装,见到速度最快、标准最高的一支队伍。

2023年,周荣华带领班组员工顺利完成2220改造运输巷设备回撤及巷道封闭工作,并在2220工作面两巷进行返修施工,每月返修90米以上,确保了工作面正常生产,先后在2220改造运输巷、1100材料巷、6106运输巷、2420运输巷召开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现场会,用“匠心”打造精品工程。

“我爹常说,麦子是最不易的庄稼。细想想,可不,天冷了,麦子迎着寒风傲立霜雪中,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硬汉子’。”每当回忆起父亲对他说过的话,周荣华心里都有种复杂的情感,是动力,是信心,更是勇气。数十年的井下工作,已在周荣华身上打下了深深烙印,别人眼中又脏又累的工作,于他而言是温暖又充实的。2013年,周荣华的大儿子周宇选择了和他的父亲一样,穿上蓝色工装,成为了一名矿工,用知识回报矿山,延续父子两代的“矿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