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起,一股蓬勃的“青春力量”持续注入梁家煤矿,他们来自东北黑土地、江南水乡、齐鲁大地……一批批怀揣理想的大学生,毅然告别城市繁华,选择深入450米井下,扎根采煤一线。他们脱下“学士服”,换上矿工装,用汗水与智慧,在深邃的巷道里书写着别样的青春答卷。抉择、坚持、蜕变、成长——短短几年,这支矿区最年轻的队伍,经历了怎样的淬炼?
抉择:从象牙塔到百米井下
(强化岗位历练)
走进矿山、深入采煤一线,对这群年轻人而言,是人生的重大抉择。告别熟悉生活,直面井下陌生环境与体力劳动,挑战不言而喻。2023年入矿的东北小伙胡佳兴坦言,初到井下,“漆黑、潮湿、噪音”带来的冲击远超想象,复杂多变的“三软”岩层地质条件,更让初出茅庐的他心怀忐忑。然而,“学以致用”“基层锻炼”“为能源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念,支撑他迈出了关键一步。两年间,胡佳兴扎根一线,从巷道转角弧度偏差,到设备安全间距、支护参数确定,他逐项优化施工方案,让技术设计成为现场施工的精准“标尺”。正是这份信念与坚持,让他在2024年荣获“鲁西矿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坚持:汗水浇灌青春
(强化理想信念)
“大学生入矿,像为矿井注入了新鲜血液,整个矿区都焕发出朝气。”该矿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吴晓玲回忆道。作为人力资源负责人,她见证了年轻人的蜕变。
“你看我这身板,但刚下井时,力气真比不上老师傅。”身高超一米八的2024年新员工聂康说,力量是实践中一点点练出来的。他经常深夜接到紧急下井指令,电话一响,即刻响应。
井下,考验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意志。从书本到现场,需付出成倍努力。“起初连工具都拿不稳,只能跟着师傅学。”2021年入矿的山东小伙张广慧深有体会。为尽快上手,他们争分夺秒学规程、虚心请教,手上磨出厚茧,脸上沾满煤灰,工装无数次被汗水浸透。高强度作业、不分昼夜的三班倒,不断锤炼着他们的韧劲。张广慧说,“看到亲手采出的‘乌金’,看到班组安全高效完成任务,那份成就感无可比拟。”
“有人离开,也有人选择坚守。”吴晓玲说,“在煤矿能坚持下来,最终考验的是意志品质。留下的这批学子,正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矿工,已不再是传统印象中‘打眼放炮的煤黑子’,而是能熟练驾驭现代化设备的‘高知矿工’。”
蜕变:从“新兵”到“骨干”
(钻研业务)
在矿山的熔炉中淬炼,短短几年,许多大学生矿工已从职场“新兵”,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将机电、自动化、安全工程等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一线——优化流程、参与技改、精准排患、提出创新建议……
财务部的赵亭亭,凭借细致严谨,成为不可或缺的业务骨干;地质测量科的宿梦瑶,不仅深耕本职,更能高效统筹科内事务;机电工区的李政良,独立攻关,将副井提升机房14份涵盖63个检查点的工作表单全部电子化;采掘一线的栾德淞,始终扎根现场,以饱满活力带动团队。他们的涌现,为矿山注入了澎湃的创新活力。
成长:矿山新力量崛起
(现场实操)
如今,这批大学生在历练中不断成长,有人成为技术尖兵,有人活跃在安全管理、生产经营等关键岗位。这支年轻队伍的成长,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是梁家煤矿人才结构优化、活力焕新的生动缩影。
他们完成了从“不适应”到“离不开”,从“学生”到“矿工”再到“矿山主人翁”的身份认同。他们的蜕变与成长,不仅是个人的华丽转身,更是梁家煤矿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坚实力量与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