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矿安全生产体系中,防冲监测是守护巷道安全、防范冲击地压的“前沿哨兵”,它通过精准捕捉钻屑量变化、分析围岩应力数据,为矿井筑起一道“隐形安全屏障”。在古城煤矿,有两位深耕防冲一线的“技术尖兵”——刘先锋和王新刚,他们凭借17载实操经验炼就“火眼金睛”,以17年匠心打磨“精湛技艺”。前不久,两人在鲁西矿业第四届全员岗位技能竞赛防冲监测工项目中,以默契配合、过硬实力斩获第一名,用行动诠释了“1+1>2”的协作力量。
以“细”筑基,练就监测“火眼金睛”
“钻屑里藏着围岩的‘心事’,多看一眼、多记一组数据,就能多一分安全”,这是刘先锋从2009年入职古城煤矿掘进工区时,就刻在心里的工作准则。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巷道卸压与钻屑监测岗位,从最初跟着老师傅学辨钻屑形态,到如今能凭一组数据预判应力变化,这份“细致”让他成为工友眼中的“监测专家”。

(刘先锋完善管理牌板)
2023年,刘先锋所在班组负责工作面掘进时,当时钻屑量从每米3.2kg突然攀升至5.8kg,他提出“加密监测至15分钟/次、缩减掘进进尺至0.5米/循环”的建议,经过4小时跟踪监测,钻屑量逐步回落至安全范围,成功规避了一次潜在的顶板来压风险。“数据不会骗人,但得有人愿意花心思‘读懂’它。”事后,刘先锋拿着监测记录本,给大家逐行讲解数据变化的关键节点,把“看钻屑、辨趋势”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下去。
这份对“细节”的执着,也让他在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2023年鲁西矿业第二届竞赛,他凭精准的卸压钻孔操作获防冲卸压专业第三名;2024年第三届竞赛,他优化钻屑监测流程,升级拿下防冲卸压专业第二名。2025年备战第四届竞赛时,他更是把“细致”发挥到极致,提前梳理近3年的监测案例,把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钻屑数据、应力变化规律整理成册,为组队参赛打下坚实基础。
以“实”破局,打磨防冲“硬核技艺”
“干防冲活儿,既要懂技术,更要肯实干,没什么捷径可走。”这是王新刚2009年入职以来的“工作信条”。17年扎根古城煤矿防冲专业,他从巷道卸压的“新手”,成长为精通钻屑监测、探放水的“多面手”,更凭着一股“啃硬骨头”的韧劲,创下多项工程佳绩。

(王新刚检测现场数据)
2024年时,因工作面煤层埋深大、应力集中,卸压钻孔精度要求极高。王新刚主动牵头施工,每天带着激光测距仪、倾角仪守在钻场,每个卸压孔他都亲自复测深度,确保达到设计标准;遇到孔距偏差超5厘米的情况,他立刻用“倾角补偿法”修正误差;钻孔完成后,他用高压风枪清理孔壁煤粉,确保泄压彻底。他带领班组完成200余个卸压孔施工,应力释放效率远超预期。
不仅如此,王新刚还擅长把实干经验转化为“高效方法”。他总结的“三精三查”工作法,通过“精准校准参数、精细管控流程、精确记录数据”,配套“班前预检、班中监控、班后复核”,让防冲监测工作有章可循。这些“源于实战、用于实战”的技艺,让他成为2025年鲁西矿业第四届全员岗位技能竞赛的“实力选手”,也为组队参赛注入了“硬核力量”。
以“合”攻坚,携手逐梦“勇夺桂冠”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当刘先锋的“细致经验”遇上王新刚的“实干方法”,这支参赛小组的夺冠之路,也经历了从“磨合”到“冲刺”的蜕变。

(现场实操互勉共进)
组队初期,两人因工作思路不同产生了“小分歧”,刘先锋习惯从现场经验出发,王新刚更擅长用系统方法分析。第一次模拟考核,两人因节奏不一,导致整体效率偏低。“咱得把优势凑到一块儿!”考核结束后,两人坐在宿舍里,拿着监测记录本逐页分析,一起梳理出“现场取样、数据录入、趋势分析、隐患判断”标准化流程。他们每天下井实操、晚上整理数据,经过一周的磨合,两人逐渐找到默契,第二次模拟考核的效率提升了30%。
临近竞赛,高强度的训练让两人都感到了“压力”。王新刚担心自己在操作流程上“拖后腿”,刘先锋怕现场应急处置不够熟练。“咱相互补台,肯定能行!”他们主动加练,把所有的压力都化作了“并肩作战”的信心。竞赛当天,两人沉着应对,严格遵循“先安全、后操作”原则,从钻机机位校准、钻杆连接到煤粉收集,每一步都力求精准,充分彰显了基层钻屑工“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最终,两人斩获鲁西矿业第四届全员岗位技能竞赛防冲监测工第一名。
“这份荣誉,是对我们17年坚守的认可,更是对‘协作’的最好证明。”赛后,刘先锋和王新刚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从古城煤矿的巷道深处,到技能竞赛的擂台,他们用“细致”与“实干”诠释了煤矿工人的匠心,用“协作”与“坚守”书写了逐梦之路。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煤矿一线工作者,只要心怀热爱、勇于钻研、善于协作,在平凡岗位上也能绽放不平凡的光彩,为矿井安全生产筑起一道又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