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基层声音

智造革新 质效跃升——盟鲁公司一线“微创新”激活新引擎

作者: 曲军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14日

车间的火花闪烁中,在矿下的机械轰鸣里,一场由员工主动发起的工艺革新正在悄然推进。从激光划破钢材的精准瞬间,到遥控指令隔空传送的从容不迫,再到程序优化消除毫秒级的冗余动作——这些看似微小的变革,共同汇聚盟鲁公司驱动提质增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能。

工艺之变,告别“刀耕火种”

在辅助智造事业部的钢棚生产线上,桁架梁的钻孔工序曾是一个顽固的“老难题”。传统人工磁力钻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质量波动大,更潜藏着安全风险。

“以前钻孔,噪音大、粉尘多,体力消耗大,精度也难以保证。”事业部经理贾士和回忆道。这一切,随着激光割孔新工艺的成功落地而成为历史。

优化设备,提质增效

事业部迅速成立技术攻关专项小组,在充分调研与反复测试的基础上,果断引进先进的激光割孔工艺。这一革新举措带来了显著成效:生产效率实现跨越式提升,单孔加工时间大幅缩短50秒,每根桁架梁的整体钻孔周期压缩近70%,有效缓解了长期存在的订单积压压力。在效率提升的同时,安全性与操作体验也同步优化——远程遥控功能使作业人员远离高风险区域,自动化操作显著降低了劳动强度。质量精度方面同样实现突破,高精度数控系统将孔径误差控制在严格标准之内,构件装配返工率明显下降。

“这不仅是换了一把‘更快的刀’,更是为我们装上了‘更智慧的眼睛’和‘更可靠的手’。”技术员徐太欣自豪地表示。

安全之盾,优化井下作业

在百米井下,安撤部的施工人员正体验着科技带来的安全感与便捷。他们创新引入遥控技术,操作人员只需轻按遥控器,便能精准控制电动葫芦,完成支架的起吊与定位。

“这项技术让我们告别了贴身操作的风险。”项目经理姜基波感慨道:“在井下复杂环境中,距离就是安全。遥控操作不仅保障了人员安全,更让作业流程变得异常顺畅。”

(科技驱动安全创新)

他们创新实施“三点定位”质量管理法:道木支撑点确保支架调平精度,封车器固定点保证运输稳定性,遥控器操作点控制安装就位准确度。这种系统化的管理使支架安装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接顶严密无缝隙,支护强度完全符合设计要求。项目部还同步加强现场标准化管理,设立专用遥控器、道木、封车器存放点,使物资管理井然有序。

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管理双管齐下,安撤二部不仅筑牢了安全防线,更显著提升了支架安装质量,为工作面设备安全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效率之跃,激发产线动能

在支护产品事业部的托辊生产线上,一个微小的变革正在释放巨大的能量。由岗位工李昌龙、于从星主导的“焊接编程优化”项目,成功捕捉到了那个曾被忽略的效率损耗点——焊枪完成每个轴承座焊接后不必要的自动回原点动作。

(优化编程,实现双赢)

“我们通过重新编程,让焊枪‘聪明’地停在原地,等待下一个托辊管。”李昌龙解释道。这一改变,看似只是消除了一个微小的移动,却使每班次托辊产量从240个提升至260个,生产效率显著提高8.3%。

此举不仅提升了产量,更减少了设备损耗,实现了效率提升与成本控制的双赢,为生产线注入了稳定而持续的活力。

攻坚之刃,巧解生产难题

面对液压支架拆解中锈蚀销轴难以拔除的“硬骨头”,安撤一部交出了一份精巧的答卷——自主研发单缸液压拔销装置。

“传统双缸拔销器笨重、费人、效率低,还存在安全风险。”项目研发人员王宪君介绍。新装置巧妙利用高强丝杠与80吨油压千斤顶,在超高压动力驱动下,能产生约60吨的持续稳定拉力,平稳抽出锈蚀销轴。

设计上的巧思令人称道:核心千斤顶仅重25公斤,单人即可操作;双向液压回路实现一键快速伸缩;远程操控保障人员安全。应用结果显示,操作人员平均减少1人,作业效率与安全保障能力同步提升。

“现在好了,一个人,按个按钮,难题就解决了。真是小革新解决了大问题!”一线工人们对此赞不绝口。

安装支架管路)

从辅助智造到井下安撤,从焊接编程到液压拔销,这些一线案例表明,真正的创新源于对日常工作的深耕与优化。当岗位创新成为常态,企业便拥有了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源自内在的驱动力,成为盟鲁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