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新驿煤矿围绕“抓煤质就是抓效益、保煤质就是保生存”核心目标,构建起从“井下源头”到“客户终端”的全链条、闭环式煤质管理体系,通过源头管控、过程精细化管理、技术升级与理念宣贯多管齐下,推动煤质管理工作落地见效,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拉线动尺固化标准)
地质先行强源头,从设计端把控煤质 “第一关”
煤质管控,源头是关键。该矿坚持 “地质先行” 原则,将地质勘探与煤质预判贯穿采掘工作全过程,持续加大工作面地质勘探投入,引入高精度地质探测设备,优化勘探流程,将地质预报准确率提升至 95% 以上,提前探明断层、夹矸等影响煤质的地质构造,为采掘设计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井下源头管控煤质)
在采区及工作面设计阶段,技术团队优先规划避开地质复杂区域,同时结合煤层赋存条件科学遴选采煤工艺,精确测算采高参数,从设计源头减少矸石混入。针对部分煤层煤质差异较大的区域,该矿在条件具备时坚决推行 “分采、分掘、分运” 模式,通过单独布置运输线路、设立专用储煤区域等方式,杜绝煤炭 “好坏混杂”,确保原煤质量稳定。截至目前,通过源头设计优化,该矿原煤矸石混入率同比降低 0.8 个百分点,为后续煤质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精细管控贯全程,生产环节守住煤质 “生命线”
走进井下七采区回采工作面,“精耕细作” 的管理理念随处可见。在回采环节,该矿严格执行作业规程,要求采煤机司机精准控制滚筒高度,通过安装激光定位装置、建立实时监测台账等方式,坚决杜绝 “割顶”“割底” 现象,确保只采优质煤层。针对放顶煤工作面,技术人员制定 “多轮、顺序、均匀” 的放煤标准,现场安排专人监督,做到 “见矸关门”,有效控制矸石混入量。
(TDS智能干选“煤矸分离”)
运输环节是煤质管控的重要关口。该矿建立杂物管控机制,在各转载点设置杂物过滤装置,安排专人定期排查,防范管线、木材、铁器等杂物混入煤流。实行“煤矸分运”管理,掘进矸石通过专用运输系统单独处理,严禁进入主煤流系统。优化喷雾降尘工艺,调整喷雾角度与水量,在保证降尘效果的同时,避免煤质水分异常增加。加强巷道排水系统维护,及时清理积水,防止煤流受潮变质。通过全流程精细化管控,该矿原煤分选精度显著提升,精煤产率同比提高 1.2 个百分点,有效保障矿井效益最大化。
长效机制固根本,全员合力激活煤质 “新动能”
“煤质管理不是一时之功,必须靠制度保障、靠全员参与。” 调度室负责人王兴峰表示。为推动煤质管理持续深化,该矿从制度、考核、文化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
(对煤质指标进行全过程化验)
他们制定并完善《矿井煤质管理实施细则》,明确矿班子、职能部门、区队、班组及岗位的各级管理责任,形成 “层层负责、人人有责” 的责任体系,确保每一项管控措施都有专人落实、专人监督。考核层面,实行 “煤质指标与工资收入硬挂钩” 机制,将灰分、水分、发热量等关键煤质指标细化分解至区队、班组,每月根据指标完成情况核算工资;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煤质管控成效突出的单位给予核增绩效工资奖励,对造成煤质事故的责任单位及个人严肃追责,扣除相关绩效工资并通报批评。这一 “奖优罚劣” 的考核模式,充分调动了全员参与煤质管控的积极性。
新驿煤矿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与技能培训,利用班前会、专题讲座、井下宣传牌板等载体,宣讲“抓煤质、保质量”的核心理念;定期组织煤质管理技能培训、现场实操比武,提升职工专业能力;鼓励职工开展煤质管理相关“小改小革”和合理化建议活动,近期已有12项优化建议被采纳,有效解决了放煤效率低、杂物清理难等问题,为矿井实现全年经营目标筑牢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