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王楼煤矿抢抓千米矿井冲击地压与围岩控制工程试验发展机遇,深耕精细化管理,从点滴处降本,在创新中挖潜,于细微处增效,努力将“紧日子”过成“好日子”,在度危求进的征程上写下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算好“经济账”: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7月份单位成本较预算降低20%,超额完成了成本压降指标……”经济运行分析会上,当这组数据跃然屏幕,与会人员脸上都洋溢起欣喜的笑容。这背后,是王楼煤矿将“厉行节约”刻进骨子里的精打细算。
(循环使用节支降耗)
“我们把‘发工资’变成‘挣工资’,让每个人都成为成本管控的主角。”该矿财务管理部部长姜玉红拿出的“成绩单”里藏着大学问:1至7月份平均电价每度电降低了0.0024元,看似微不足道,却累计省下电费9.22万元;控员17人,人工成本直降287万元;财务创效358万元……每一笔数字都凝结着全员节支的智慧。
从设备物资的“循环使用”到办公用品的“以旧换新”,从公务出行的“拼车出行”到食堂用餐的“光盘行动”,十项费用节支行动在矿区落地生根。当干部职工发现工资卡上的数字稳中有升,参与成本管控的热情愈发高涨,“人人算细账、个个讲节约”的氛围蔚然成风。
下好“技术棋”:向每一寸煤层要效益
走进7315-1采煤工作面,沿空留巷技术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让矿井多回收煤炭2.1万吨,增收1890万元。
(精益生产提质增效)
“地质先行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效益。”该矿生产技术部部长朱辉指着7306采煤工作面的图纸介绍,针对断层延展难题,技术团队结合预想剖面图优化推采方案,现已顺利推过断层区域,并计划于8月中旬开始试验每天4刀。在王楼煤矿承担的千米矿井冲击地压与围岩控制工程试验8个项目中,其中5项正在进行现场试验,持续收集数据,为下一步深部开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选煤厂的创新同样亮眼。原煤发热量同比提高108大卡/千克,意味着每吨煤的身价悄然上涨;粗煤泥分选系统里新增的螺旋分选机,每天多“筛”出15吨精煤,月创效42万元。“下个月加装水力旋流器后,中矸磁尾里的精煤也能‘捞’出来,煤泥发热量再降200大卡,每克煤炭都不浪费。”选煤厂厂长季荣杰的话语里,满是对“颗粒归仓”的执着。
用好“老物件”:废旧物资里的增效密码
井下七采区胶带大巷里,赵厚森和工友们正给皮带接头做“手术”。这个曾让班组头疼的“老大难”,如今成了“创效点”——通过“85℃温度+0.3MPa压力+2小时固化”的阶梯式补胶工艺,单次维修成本从2000元降到300元,使用寿命从15天延长到90天,一年就能省下20多万元。
(修旧利废降本增效)
在王楼煤矿,这样的“点石成金”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仓库里,贴着“复用”标签的旧配件经过检修重新上岗;车间内,升井的废旧锚杆被改造成扳手、支架等工具,再次奔赴生产一线。“别小看这些‘老物件’,聚沙成塔就是大效益。”物资管理负责人倪峰平算起账来:仅上半年,全矿修旧利废就创效超百万元。
从成本管控的“锱铢必较”到技术创新的“破壁攻坚”,再到资源利用的“物尽其用”,王楼煤矿用精细化管理的“绣花功夫”,在煤炭行业转型的浪潮中稳步前行。当“紧日子”里的每一分努力都化为“好日子”的基石,这座矿井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着更深邃的煤海、更广阔的未来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