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盟鲁公司最近举办的技术革新及小工具陈述评比会上,一组数据引发关注:采用新型支架搬运车工艺的工作面安装提前4天投产,节省人工费用约9.6万元;混合配比高温鉴定法让色浆原材料检测时间从7天压缩至20分钟。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改良,正以四两拨千斤之势重塑企业生产效能。据统计,该公司今年通过57项“微创新”累计降本增效超200万元,印证了“创新不在大小,关键在实效”的发展真谛。
生产现场的效率革命
走进盟鲁公司项目部和生产车间,处处可见“微创新”的变革成果。在安撤一部,技术员王宪君正操作着加装辅助装置的电动角向磨光机。“这个自制的定位导轮装置,让纵梁除锈效率提升40%,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他指着设备上新焊接的金属构件介绍。而在电缆敷设作业面,安撤五部新设计的可旋转电缆托盘使作业效率提升1.5倍。更精妙的改造是在产品加工环节,辅助智造事业部通过改造模具倒角,不仅消除了棚卡划痕的质量隐患,更使单件加工时间缩短至原来的80%。
(“美甲”模具,除患提质)
“就像给模具做了个‘美甲’,小小的圆弧设计解决了大问题。”技术创新实施者、事业部技术员徐太欣比喻道。设备维修事业部发动全员集思广益,直击实际难题,聚焦工艺工装小改进,拿出破解瓶颈的“金点子”,共同研发了称手、实用的干活“搭子”——千斤顶立式拆装机,使得拆解工效提高1.5倍。类似的工艺优化比比皆是,托辊轴车刀速度的智能调节系统减少15%空转耗能,包装工序的下脚料循环利用方案使材料损耗率下降28%......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却在日复一日的生产中积累了巨大的效益,为盟鲁公司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生态的乘法效应
这些散落在各环节的“金点子”,源于盟鲁公司构建的立体化创新、全链条创新生态激励体系。该公司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建立创新评比机制,对突出贡献的个人与团队给予表彰奖励。这种创新有回报、贡献有认可的氛围,让一线员工成为技术革新的主力军,推动创新成果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面开花。
(干活“搭子”,事半功倍)
各项目部、事业部组建技术攻关小组,聚焦生产工艺、设备维保等核心环节,形成“问题即课题、岗位即阵地”的创新格局。他们通过“提案-论证-转化-推广”工作法,已孵化出多项实用创新成果。“我们鼓励员工用‘显微镜’找问题,用‘放大镜’看价值。”生产技术部负责人董洪伟介绍。这些来自基层的智慧,通过企业的“创新加速器”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持续创新的文化密码
在盟鲁公司,创新已成为一种工作方式。每天的“技术沙龙”、每月的“创新评比”、每年的“工匠评选”,构建起多层次创新文化载体。
(创新初起,蔚然成风)
“真正的创新不在实验室,而在生产现场。”该公司副总经理李振标深有感触,“当每个员工都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企业就拥有了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这种“众人拾柴”的创新模式,正推动盟鲁公司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这些着眼于生产痛点的“微创新”,恰是夯实企业根基的“硬实力”,也深刻反映出盟鲁公司通过技术革新突破发展瓶颈的坚定决心。“积硅步以至千里”的创新路径,不仅培育出基层创新标兵,更形成了涵盖多工种的技术创新案例库,为企业转型升级、长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