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口煤业航拍)
近日,笔者走进唐口煤业,发现该公司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原本鸟瞰图上堆放矸石的“乌云区”变成了码放生产物料的“彩云区”,附近平坦的路面上多出几个高耸的建筑物,矿井更加美丽、更具活力。
消失的“山”
以往,走进唐口煤业西北角,远远就能看到一个翻卸矸石的“翻矸架”和几个堆满矸石的“小山头”,翻矸架24小时不停歇地倾泻矸石,为井下巷道开拓清理“肠道”,与唐煤人在井下日夜接续奋斗的场景交相辉映。
“以往,我们每天需要翻矸600余矿车,翻矸量最高达到1300余吨,每天不仅需要投入把钩工、电机车司机共计9名职工,还占用大量矿车,影响车辆周转。”该公司副总经理郑海建介绍,为了保障正常生产秩序,他们需要委托外部单位定期将堆成“山头”的矸石,进行清理运输。而且随着环保工作力度加大,矸石未转运之前,需要采用覆盖防尘网、洒水降尘等措施,“矸石山”成了唐煤人的重担。
(矸石山移除后建成的物料区)
为此,该公司通过走访调研,借助膏体充填工艺优势,制定“削山建站”工作方案,用4个月时间将原“翻矸架”移除,削掉“矸石山”,并建立生产物料码放区,为井下物料供应提供便利。原本从事翻矸工作的9名职工也转换“战场”,填补离退休人员的岗位空缺。
新增的“站”
在新建“物料区”向东望去,几个白蓝相间的罐体映入眼帘。“这是我们的‘建站’工程,我们建立膏体充填站充填井下工作面,可以实现矸时自产自销。”该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孙越介绍。
(膏体充填站)
据了解,该充填站由搅拌系统、破矸系统、运输系统等多个部分组成,可以充分回收利用包括煤矸石在内的固体废弃物,通过破碎处理将固体击碎至5毫米以下,再通过加入水泥、水等进行充分搅拌,以膏体的形式输送到井下开展充填工作。膏体充填工艺相比传统充填工艺,能够实现更高的充填效率和充填强度,可达到150吨/时,60万吨/年。而且充填全流程都是封闭状态,每个工序都安置了除尘器,避免产生扬尘污染。
“膏体充填站投入使用后,不仅实现了废弃物再利用,也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环保工作水平。”该公司副总经理王辉说。
延长的“限”
膏体充填在外观上为矿区带来的新变化,只是“冰山一角”,其工艺还能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膏体充填系统)
唐口煤业积极破解资源压覆问题,创新安全回收压覆煤炭资源的技术研究思路,并邀请专业权威单位开展压煤开采可行性研究工作。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制定膏体充填绿色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运用综采膏体充填开采方案,解决资源压覆问题。
“我们充分发挥膏体充填效率和充填强度高的优势,通过实施膏体充填绿色开采,解放压煤资源,提高采出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总工程师王忠密介绍。目前该公司在4311工作面完成23条支巷的充填工作,充填膏体近3万立方,预计通过膏体充填开采可释放压覆煤炭资源580万吨左右,可有效延长矿井服务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