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党的建设
党建引领

【青年建功】梁家煤矿解恒恺:80后矿工的别样青春

作者: 刘立利   发布日期: 2024年04月02日

红色的安全帽、蓝色的工作服、微微泛红的脸庞、黝黑有力的臂膀,这些颜色互相渗透,见证着一名80后矿工的成长印记。

解恒恺,是梁家煤矿综掘二区的一名副区长,作为一名“80后”,从2006年来到梁家煤矿下的第一个井开始,已经在综掘一线摸爬滚打了18年。18年间,他与支架“为伍”,和综掘开采“相伴”,从翩翩少年到而立之年,从懵懂无知到驰骋煤海,他用勤奋和务实展示了一名新时代青年矿工的风采。2023年度,解恒恺获评山东能源集团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扛得起镐头,握得了量尺

(学习专业知识)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井下环境不熟悉,既担心自己干不了,又害怕自己做不好,说实话,心里挺没有底的。”解恒恺道出初到矿山的“本领恐慌”。每天,他给老工人们当起了“小跟班”,按部就班地上井、下井、挖炭,很快,一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

“有一天,区长问我,下面施工质量咋样,我顺嘴说了一句,挺好,说完这句话,区长的脸就拉下来了,冷冷地丢给我一句话:从明天开始,带着镐下井吧,到了位置刨一刨。”于是,解恒恺成了当时工区唯一一个带着镐头下井的技术员。当时,工区在2410工作面返修,巷道底鼓变形很大,背着镐头的一个月,让解恒凯发现并解决了许多隐蔽质量问题,比如:间排距大了、锚固力不足,他终于读懂了区长让他“背着镐头下井”的意义。

“你们年轻人有技术、有文凭,担负着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要职责,得用你们所学的技术为矿井采掘‘开路护航’,干技术的可不能过着‘混井’的日子。”区长推心置腹的一番话,让他对技术有了重新的认识,曾经的稳稳妥妥“混日子”变成了不知疲倦向上生长的青春动力,于是“镐头”换上了量尺,从那之后,解恒恺开始了与技术“打交道”的漫长岁月。

干技术,就得把脚踏实了

(现场实操)

“当时六采区压力较大,轨道返修后,需要用混凝土灌注,目的是加强支护,现场需要制作出一张碹骨图纸。当时,我只知道理论,算完数据后直接加工,工人们连夜下井支设,结果,支设一半的时候,横撑怎么也安不上。原来,加工横撑的时候,没有把碹骨的宽度考虑进来,图纸加工错了,造成横撑加工过长,现场无法安装。于是,工区赶紧联系升井重新加工。”回忆起这段往事,解恒恺依旧愧疚又自责,“当时,一个班8个人,还是夜班干的,下井、升井再下井,算算怎么也有上万块钱的损失。虽然伙计们没说啥,但是,想想工友们辛苦熬夜干的活‘瞎了’,心里挺不得劲儿的。”

解恒恺意识到,干技术仅靠热情是不够的,更要把脚踏到实处、深耕一线,为了让自己的技术更精湛,他立足岗位,把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作为目标和追求,遇到难题时,就与其他师傅、工友共同探讨。在井下施工间隙,解恒恺也总是摆弄着手里的机器零部件,对着综掘机说明书辨识,认真观察综掘机运行情况,遇到施工工艺上有变化或者不懂的,他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几年的时间,解恒恺从“门外汉”逐渐成长为技术过硬的“百事通”。他和同事们申报的《一种灯笼式底辊》《一种综掘机拖延电缆伸缩架》《一种翘板式皮带分运装置》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实用新型专利。

专业过硬,职业才更有尊严

(对照图纸进行测算)

“1610材料巷、1610运输巷两个掘进工作面受‘三软’地层和动压影响,巷道底鼓严重,而我们使用的传统卧底返修工艺,不能有效地避免巷道底板反复底鼓,工人们平均每十天就得卧底一次,人力物力消耗大,生产和运输效率也受到制约。”确实,在软岩、支护工艺、机电设备等多方因素影响下,如何确保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是困扰着许多专业技术人员的一个难题。此时,解恒恺主动请缨,带着班组一班人马,致力于双层锚网喷注浆反底拱施工在“三软”岩层支护中的研究和应用。

“我们结合井下现场实际,从经济、实用、安全、可靠、可行的效果出发,先后开展了单层锚网喷反底拱、双层锚网喷反底拱、单层锚网喷注浆反底拱和双层锚网喷注浆反底拱四种反底拱方式的支护技术实验。”那段时间,解恒恺紧紧盯着每天的观测数据,分析对比测算,对有效性进行判断,现场设置了5组测点进行反复观测。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月观测,双层锚网喷注浆反底拱在应对比较严重区域底鼓具有良好效果,巷道底鼓量仅为2厘米。“每个月节省人工投入2万余元,工人再不用频繁卧底,劳动消耗少了,这些都让我们技术人员觉得干这个挺值。”解恒凯笑着说。

多年来,解恒恺始终坚守一线,在综掘开采领域刻苦钻研,解决了一项又一技术难题,1205运输巷掘进施工期间,提前对巷道特殊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制定了合理施工方案,31个工作日内完成了掘进进尺523米的施工任务,创掘进巷道单进最好水平;1102材料巷掘进施工期间,对开口以里巷道支护参数进行合理优化,保证了现场支护,提高了施工速度,节省各项费用10万余元;2103西运输联络巷在2#西副巷内开口时,解决了西副巷与2103西材料巷两巷轴线夹角问题,优化了刮板输送机安撤工程和工序环节,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节省材料费10万余元。

“技术需要的是知识的深度,而管理需要的是知识的广度,我将继续立足岗位钻研技能、精益求精,把技术和管理深度融合。”在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下,煤矿行业也逐渐迎来了智能化建设的浪潮,作为一名从技术岗位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对于未来,解恒凯有自己的理解和规划。